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的主題圖色彩鮮艷、形式多樣而又富有童趣,主題圖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僅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載體,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富有趣味的素材。但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發(fā)現理想和現實總有一段距離。
如何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主題圖,使主題圖真正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使我們的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主題圖呈現方式多樣
1.主題圖故事化
對于小學生來說,美麗的童話故事、有趣的小游戲、小謎語是他們樂于接受和愿意思考的學習內容和表現方式。因此,對于部分有故事情節(jié)的主題圖,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演繹主題圖的情境,引發(fā)學生驚奇、新鮮、親近的兒童情趣,有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
2.主題圖動態(tài)化
教材中的主題圖雖然色彩鮮艷、內容豐富,但由于小學生,特別是低段學生的注意力無法持久,如果課堂上只是看這么一幅靜止不變的圖畫,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主題圖需要動態(tài)演繹才能發(fā)揮它們應有的價值。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把主題圖處理成可操作的動態(tài)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現實中感受數學知識鮮活的狀態(tài),使它的內涵變得更豐富、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掌握。
北師大教材第二冊《乘車》一課,我通過多媒體的演示,模擬現實生活中乘車的過程,使靜止的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過程,讓孩子們覺得上數學課像在看動畫片一樣,覺得新奇、有趣,特別符合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
3.改變主題圖呈現順序
北師大版第一冊《有幾輛車》原主題圖是書本中就已有的,新主題圖是本節(jié)課練習中的一道練習,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看圖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并使學生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為了讓主題圖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我改變了主題圖的呈現順序,并這樣設計教學:
(1)師:請把左手伸出來,把掌心對著自己(等學生伸出左手后,讓他們像老師那樣把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
師:認真觀察,左邊有幾根手指,右邊有幾根手指,你想到了哪個加法算式?
師:把手掌翻轉過來,掌心向外,再觀察左邊有幾根手指,右邊有幾根手指,可以寫一個什么加法算式?(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1=5 1+4=5)
觀察兩個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后匯報。
小結:兩個算式中交換4和1的位置,得數不變,也就是4+1=1+4。
(2)師:伸出左手,動動你的小手指,先掌心向內,再掌心向外,觀察之后思考可以寫出哪些算式。
小結:觀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但最后的結果是一樣的。
(3)師:淘氣和笑笑也在停車場發(fā)現了數學問題。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出示主題圖。)從主題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師:觀察淘氣和笑笑列出的算式,你發(fā)現了什么?
師:為什么笑笑與淘氣同樣站在停車場上,卻列出了不同的算式?
……
二、增、刪主題圖的內容
教材給我們提供的主題圖和例題,僅是教師在編寫教案時所思考的依據。那么,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現有的學習起點和生活經驗,認真分析教材,對主題圖進行信息增補和刪減。
1.增加主題圖的內容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第三冊《拋硬幣》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我除了利用書本的主題圖外,又另外增加了一些情境圖,并利用增加的情境圖讓學生充分體會有些事情是“一定”發(fā)生的,有些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1)體會“一定”
師:老師帶來了一些球,看看是什么顏色?(白色、黃色、紅色)
師:喜歡紅球嗎?(喜歡)。
師:如果我們想摸紅球的話,你會從這三個袋子里選擇哪只袋子去摸呀?
電腦出示三個口袋:1號袋4黃2白,2號袋3紅2白,3號袋4黃2白。
生表示要選3號,追問:為什么要選擇3號?
生:因為全是紅球。提示:那我們去摸的話——摸到的全是紅球。
生2:每次摸到的都是紅球。(讓多個人說)
總結:你們的意思是在全是紅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紅球,是這樣嗎?
板書:一定。
(2)體會“不可能”
師:都是些聰明的孩子,都選擇了3號袋子。想摸紅球,我知道你們不可能會去選——1號袋子。為什么?
生:因為里面沒有紅球。(讓多個人說不可能摸到紅球的理由)
師:是呀,沒有紅球還有可能摸到紅球嗎?
生:當然不可能摸到紅球了。
……
2.刪減主題圖的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主題圖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實現其價值,學生是主題情境演繹的經歷者,是情境意義的建構者。但學生有時受到主題圖中的畫面色彩、畫面內容的影響,往往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很難發(fā)現主題圖中蘊涵的數學問題。如,北師大教材第一冊第84頁:美麗的田園。(出示主題圖)
師問:你從圖上發(fā)現了什么數學信息?
生1:天上有12只小鳥。
生2:草地上有6只白羊。
生3:池塘里有許多白鵝。
生4:樹上停著4只小鳥。
……
當五六名學生說了以后,仍有許多學生高舉著手,因為本主題圖包含的數學信息實在很多,如果不讓學生說,就扼殺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如果讓學生全部說完,花費的時間很多,況且本節(jié)課的重點不是找數學信息,而是讓學生利用圖上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主題圖做些處理,刪減一些動物,如刪去羊啊、小鳥啊,這樣主題圖會單純許多,使課堂教學得到有效的開展,突出教學重點,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三、靈活改編主題圖
教材主題圖作為一個通用教材,必定有其局限性和缺陷性。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發(fā)現有的主題圖不符合本班孩子的實際認識水平,脫離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因此,在利用主題情境圖的教學中,本著揚長避短、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包含著豐富數學信息的主題圖進行靈活改編,使其更符合學生的學情。
如,北師大教材二年級《兒童樂園》一課,書本呈現的兒童樂園的情境圖信息量大,圖中事物總數量少(用數數就能直接得出結果),致使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學生在不理解乘法含義的前提下很難找到相同的加數,凸顯不出用乘法計算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這樣組織教學:
師:1只青蛙幾條腿?(4只)2只青蛙幾條腿?能用算式表示嗎?(4+4=8)
師:3只呢?4只呢?5只呢?
生:4+4+4=12(只) 4+4+4+4=16(只) 4+4+4+4+4=20(只)
師:那么9只呢?更多呢?
當學生一口氣報出9個4連加的加法算式時,師接著說:老師都聽糊涂了,到底是幾個4相加呀?
師:這么多4相加,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呢?
……
這樣,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活動中產生認知沖突,從而引出乘法的必要性,同時也使學生在計算青蛙腿的過程中理解乘法的意義: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辨證眼光去理性地看待主題圖,有效的主題情境圖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能促使學生進行縝密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習得能力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對主題圖進行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這樣才能充分挖掘主題圖的功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多一分真實、多一分靈動、多一份精彩!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浦江縣浦陽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