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導歷來是一些教師的軟肋。究其原因,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師投入不夠,研究不夠。尤其是農村教師自身寫作水平低,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再加上平時不能很好地留心身邊的事物,不能抓住事物的特點,對許多事物反應淡漠,不善于從平凡處、不起眼間發現新的東西。所以導致作文指導課形同虛設或作用不大。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作文指導課呢?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教師要加強文化業務、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領會新課改的真諦,進而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淵博的文化知識投入到作文指導之中。并注意平時多留心周圍的事物,用敏銳的觸角捕捉有現實意義、有生活氣息、有溫情體驗、有警示作用的信息,并及時記錄下來。
二、多看書報多練筆,提高寫作水平和寫作技巧
1.指導要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切入。教師用生動鮮明、富有啟發的語言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開啟學生的寫作思路,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寫作的天空中自由飛翔。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被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儲藏起來,如果沒有教師的點擊或撥動,營造喚醒記憶的氛圍,學生即便苦思冥想,也會無話可說。所以,教師無論是導語、串聯語、啟發語還是總結語,都必須有激情、有活力、有感染力,使學生產生沖動,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
2.要給學生獨立構思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同一題材,由于切入點不同,描寫角度不同,感受不同,所表達的方法和思想也會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先讓學生仔細閱讀寫作要求,然后構思選材,醞釀寫法并鼓勵學生列出作文提綱。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靈光閃現的一剎那,捕捉相關信息,激活思維,在師生、生生對話中,激起創作的火花,誘發學生靈感,喚起學生相同或相似的記憶,從而拓寬學生取材的渠道和范圍,以利于學生布局謀篇,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觀點。只有這樣,學生的作文才能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
3.學生往往不能留心身邊的事物,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不能產生靈感和寫作欲望。在作文指導中,教師要善于把這些熟悉的事物重現在學生面前,指導學生知道哪些事物具有生活氣息,哪些事物能強烈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知道事物間的愛與恨、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為了讓學生信服,產生寫作動力,教師的下水文要親自寫,就寫學生身邊的、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事例的選擇、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思想都要恰到好處,力爭做到立意高遠,構思巧妙,字字珠璣,句句錦繡;聽后讓學生感觸頗多,感染頗深,進而促進學生躍躍欲試,或效仿或獨立成文。
4.要把習作要求自然地恰到好處地滲透到審題、選材、立意之中,做到水到渠成,不留痕跡。讓學生感覺不到條條框框的束縛,盡情地自由地把典型事例、事物的突出特點、情不自禁的感想剪裁成文,達到既符合習作要求,又能使內容生動具體,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有酣暢淋漓、直抒胸臆的感覺,真正達到對寫作感興趣,把寫作當成樂趣。
5.多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教師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和成功之處進行表揚,與學生共同分析閃光點和成功的原因,并深切體會,然后互相效仿,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讓每個學生都懷著喜悅的心情去寫作、去創作,他們就會動力十足,熱情高漲。這樣,寫作自然成了學生抒發感情、陶冶情操的最好方法。
作文指導要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創設相關情境,用發現的眼睛和溫暖的心去撥動學生的琴弦,不留痕跡地把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傳授給學生,一篇篇選材獨特、立意新穎、構思精妙,鮮活的、流淌著真情實感的、有生命力的作文才會奔涌而出。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十花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