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具,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學習時用來幫助其理解某事某物的模型、實物、圖表等的統稱。學具對抽象思維能力有一定欠缺的小學生來說,有著極其獨特的作用。擬從學具的有效使用方面展開討論與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有效性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的思維卻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教師合理利用數學學具可操作性和形象性的特點,讓學生在操作中進行觀察、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讓學具操作更有效呢?
一、學具操作要重視教師示范
操作既不能由教師承包,也不能一味推給學生,應視操作的目的和難易程度而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活動的依賴性較強,尤為依賴老師,他們有獨立的愿望與要求,但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因此,教師應重視操作的示范作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師的示范要清楚。(2)教師示范的教具要足夠大。(3)教具的顏色要利于學生清楚地觀察。(4)教師的示范一定要慢些,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思考,有時甚至可以重復示范。
二、學具操作要有流程的控制
小學低年段學生,存在著操作前不善于選擇和取出學具,也不善于傾聽,一說動手操作,就亂抓一氣,操作后又不善于保留結果,討論完把學具推向一邊等課后收拾等問題。為使課堂教學中學具操作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教師在學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目的和要求,例如,我在教學第二冊“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用三角形與圓片比多少。操作時,先要求學生第一行擺三角形,擺10個,每個三角形之間空開一點;等學生擺完后,再提出第二個要求:第二行擺圓片,從左往右擺6個,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圓片要一個一個地對齊……經過這樣的要求控制,學生操作有序,過程清晰,目的明確,可以避免操作時出現五花八門擺放的現象,真正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和飛躍。
三、學具操作要與語言相結合
在利用學具探索時,一定要把動手與動口結合起來,因為離開語言的單純操作,是難以實現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的。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指導語言,以明確學具操作思維方向,避免學生盲目操作,把學具當成“玩具”。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提出:“用10根小棒,每3根擺成一個三角形,能擺幾個這樣的三角形?還有剩余的小棒嗎?為什么不能再擺出三角形呢?通過操作、觀察、思考、問答,不僅使學生懂得什么叫余數,還明白了為什么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四、學具操作要把握使用時機
把握學具操作的適時就是要把握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時機。這樣,學生對使用學具才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學具的使用也能真正為教學服務,而不僅僅只是走過場。例如,在教學“找規律”時,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出學生思考:兩件上衣和三件褲子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你能把它們有序地說出來嗎?此時,我沒有提供任何學具,這個時候只有幾個學生舉起了小手,但思路并不清楚,這個時候我提示桌子上信封里放了兩件上衣和三件褲子,小朋友們可以拿出來擺一擺,在有了學具后,學生借助學具很快把自己思路表達得更清楚了。以后當他們再碰到什么難題時就會想到“可以用學具擺一擺”來解決。
五、學具操作要注意表象訓練
表象是學生由操作形成抽象知識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環節,缺少這一環節,就會影響理解知識的深度,影響抽象和概括的進行。所以,學生必須重視表象的橋梁作用。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操作完學具后,就讓學生閉上眼睛,按照腦子里出現的長方體的形狀,說一說長方體有哪些特征。然后才讓他們概括長方體的特征。表象的橋梁作用在這里發揮。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并不注意表象訓練。忽視表象的訓練,抽象就失去了依據,操作也就失去了意義。
六、學具操作要與思考結合
學具的使用是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探索、理解、應用知識。所以,操作是手段,思考才是核心。因此,使用學具時,教師要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也可以操作完之后觀察思考。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后,我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片,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份。學生來了興趣,很快得出4種折法。這時我并沒有告訴學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別的折法嗎?造成了學生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思考的欲望,促使他們進一步去思考、嘗試,又得出了3種折法。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學具操作在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我們也應注意正確使用它,使它成為我們教學的有力武器,從而逐個擊破教材中的重、難點,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月牙橋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