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五原則——實用性;趣味性;探究性;層次性;開放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教學
在實施有效備課與有效課堂的實踐中,許多學校與老師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案例,但在作業設計方面,許多教師往往過多依賴于教科書,迷信習題集,對作業的設計認識不足。其實,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復習與鞏固,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檢驗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形式。如果作業設計不科學,不僅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而且制約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五原則。
一、數學作業的實用性
依據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的原則,我們在作業的設計上,應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常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所學的知識得到應用、拓展與延伸。如,在學習“納稅和利息”知識后,我讓學生設計一個表格,到當地信用社、郵政或銀行把當時的利率表抄下來。虛擬給學生5000元,讓他們自己決定存取時間,計算到期利息。學生們興趣盎然,參與熱情高漲,積極完成了作業。
二、數學作業的趣味性
在小學生的眼里,那些新穎、生動、靈活多變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最佳學習狀態。我在設計作業時,注重童趣性和親近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樂學者。比如,在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后,我設計了一個“尋找寶藏”作業:首先準備10張左右的卡片,每張卡片上寫一道算式。玩這個游戲的時候,可以邀請的學生最多不超過4名,每生準備一個棋子或者彩色卡片代表自己,并且準備好紙和筆。再將所有的卡片背面朝上,第一個學生任意抽出一張卡片并計算出結果,然后就可以將自己的棋子向前移動到離自己最近的答案處,第一個同學完成后,第二個同學抽取卡片,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將用過的卡片重新放到里面使用,最先到達寶藏的一方贏。班上的學生很喜歡這個作業,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做這個作業,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數學作業的探究性
“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是傳統的教育習慣,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就高。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作業制約了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這也是許多老師困惑“我都讓他們多次練習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錯題?”的深層原因。我在作業設計時,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這樣學生完成的作業印象深,效果好。
如,學了“軸對稱圖形”這節內容之后,讓學生依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自己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第二天,有的學生帶來了剪紙作品;有的學生設計了樓房圖案;有的學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業五花八門,形狀千姿百態,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設計出來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看著學生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們對于本節課的內容已全部掌握。
四、數學作業的層次性
由于受天賦、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如果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必然會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不夠吃”的現象。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我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一般把作業分成“三星”,“一星”題必做;“二星”題提高,對班上約10%左右的學生不作要求;“三星”題選做,供有興趣的、學有余力的學生討論。總之一個目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從數學中得到成功的體驗,讓能力突出的學生有“炫耀”的機會。
五、數學作業的開放性
開放性就是讓學生在“多種解法”“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設計開放性作業是訓練學生以發散思維為中心,引導學生會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我校四年級師生325人要去春游,出租公司有大客車和小客車,大客車每天每輛需1000元,限乘40人;小客車每天每輛需650元,限乘25人。你認為怎樣向出租公司租車合適?
這樣,能鼓勵學生勇敢地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
以上是我任教以來的一些實踐經驗,很不全面,但我認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業的“機器”。所以,在設計作業時,能少一分形式,多一點實質,設計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效作業,使其最大發揮作用,促使數學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是我們的追求。
(作者單位 河南省商丘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