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不是一門單純的技術性學科,語文知識不是僅僅靠直接的傳授和簡單的模仿來獲得的,只能在長期的語文實踐中,一點一滴地通過積累形成。因此,學習語文單靠課堂是不夠的。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它能開闊視野,增長才智、陶冶情操,對學生的學習、成長、終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受年齡、環境等方面的限制,因此,課外閱讀需要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將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做到知識遷移,進而形成技能,學會學習,主動發展,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具體措施。如何引導呢?我認為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培養閱讀興趣
1.以讀引讀,拓展延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由于課外閱讀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外進行,學生要抵擋住豐富有趣的電視節目、電腦游戲的誘惑,在沒有老師的監督下而自覺地閱讀,極需濃厚的興趣作動力。學生只有對課外書產生興趣,才能主動地投身于閱讀中,因此,老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內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注重以讀引讀、拓展延伸,多聯系課外知識,如介紹課文作者的軼事,作者的其他作品;相機娓娓動聽地講述古今中外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談論天文地理的知識。同時,老師要在課前發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在全班展示。這樣使學生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讓他們體會到看課外書可以懂得豐富的知識,從而產生課外閱讀的愿望。而且,由于小學生有向師性的心理特征,在欽佩老師知識淵博之余,會模仿老師去讀課外讀物,閱讀興趣自然悄然產生。
我布置學生的預習任務中,有一題是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閱讀相關的作品。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適時地對文本進行拓展延伸,從而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我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課《火燒云》時,當學生陶醉在火燒云那絢麗的色彩和變幻的形態時,我相機布置學生們讀描寫云或其他自然奇觀的文章。教第七課《蟋蟀的住宅》時,讓他們去讀法布爾的《昆蟲記》,了解更多可愛的昆蟲。
2.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環境布置具有隱性教育作用,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在班里要刻意創設濃厚的閱讀氛圍。如,在班里建圖書角,定期開展別開生面的讀書交流會等,以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愿望。
我在教室布置了“讀書之星”的評比欄、“讀書心得”展示欄和“好書推介”專欄。學生將自己讀的課外書的書名填寫在評比欄上,將讀書的感悟寫下來貼在展示欄上。讀書心得可以是領悟到的一個道理,用幾句話記錄下來;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細述讀后的感想,洋洋灑灑幾百字。“好書推介”專欄由學生填寫。學生把一本好書讀完了,就推薦給大家。每周老師對這三個專欄進行定期評比、更換,同時和同學一起評出“讀書之星”。
每節語文課,我都規定有一個固定的教學環節——“一分鐘小喇叭”:上課鈴響后,讓學生按順序輪流上臺展示課外閱讀的內容,可以讓他們講故事、表演劇本、朗誦詩歌等。這個課堂環節給了學生展示課外閱讀的機會,學生總是希望在這寶貴的一分鐘里表現自己的才能,因此,會在課外做好閱讀準備。
每逢雙周五,我就利用一節語文課舉行“讀書交流會”。學生們拿出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讀書筆記等,首先在四人小組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交流的內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朗誦精彩片段,可以分享讀書心得,可以表演等。在老師的精心策劃下,老師和學生們共同參與,讓書香飄溢教室,形成人人愛讀書,以讀書為榮的良好氛圍。
3.爭取家長的配合
當前,有部分家長的應試教育觀念還沒改正過來,他們的行為與素質教育相悖。有時,當學生津津有味地讀課外書時,他們會斥責學生浪費時間,強迫他們溫習課本。因此,老師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爭取家長的積極支持。只有家長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才能熱情地配合老師,鼓勵、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他們才會給學生訂閱有益的報刊、購買各種書籍。假日還會帶學生到圖書館借閱圖書。小學生分辨能力不強,在選擇讀物時,需要家長幫助挑選。在閱讀過程中,遇到較深奧的內容,也需要家長給予講解。倡議營造書香家庭,定期讓家長參與評價學生的課外閱讀效果,家長們通過實踐證明,“書香家庭”令家長和學生都受益匪淺。
二、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方式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閱讀效果,因此,老師要重視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的訓練不僅可以在課內閱讀進行,如精讀、略讀、跳讀等,并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遇到生字、生詞要自覺地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還要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如摘錄好詞好句,寫讀后感等。定期舉辦優秀讀書筆記展,讓學生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老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在書上做批注。我要求學生預習每課時,要在文中做批注。做批注的符號隨心所欲,自己能看明白就可以了。我倡議學生在讀課外書時,如果書本是自己的,最好能邊讀邊做批注。這樣,學生可以養成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也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大膽質疑、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增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