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眾多小學語文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一直把“四多一少”作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主要做法。四多即“多讀書”“多觀察”“多交流”“多練筆”,一少即“少改動”。
一、多讀書
讀書首先要有一定的量。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敝v的就是閱讀量對寫作的影響。影響寫作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是一個首要的條件,大量的閱讀可以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F在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長,普遍存在學習課程多,應付考試多,課堂以外看電視、上網、游戲時間多,很少有學生主動閱讀課外書籍,因此,學生閱讀量極其有限,其語言素養的積累主要來自于生活語言和極其少量的課本中的文章。教師鼓勵學生多讀書,增加其課外閱讀量可以有效補充學生閱讀量不足的問題。
課外閱讀的面要力求廣泛。魯迅先生也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組織課外閱讀活動要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童話、寓言、神話、小說、散文、中外名著等,這樣既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去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又可以讓他們在領略文學作品的精美之時潛移默化地積累語言素材,提升語言素養。
二、多觀察
習作的過程不是簡單語言能力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對生活感悟的記錄與表述。很多學生往往在習作過程中覺得無語可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能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夠。教師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是培養學生發現和積累習作素材的一項重要的策略。自然環境的變化、四季的更替、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寬闊美麗的廣場、身邊的老師、同學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觀察的對象。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布置一些觀察作業,引導學生把各具有特色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同習作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觀察到的事物色彩、外形特征、事情的來龍去脈、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感悟如實記錄下來,這種習作訓練方式更像是對生活的記錄活動,可以讓學生有物可寫、有事可敘、有情可表,習作活動就會變得有趣,而有趣的活動必然激發學生對習作的熱情。
三、多交流
教師在每一次習作活動中,要善于組織、引導學生把自己怎樣構思、準備選用哪些素材等想法先在小組或班級中進行分享與交流,達到互相啟發、大有裨益的目的。交流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的優勢,讓這部分學生先把自己的構思等說給小組或班級的其他學生聽,其他學生可以評論、可以補充、可以修改。這樣的訓練不光為“動筆寫”做好鋪墊,而且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這樣的訓練方式比讓學生自己冥思苦想、閉門造車要好得多。
四、多練筆
經常性的開展小練筆活動,如,鼓勵學生在閱讀時把看到的好詞好句、精彩片段隨時摘錄下來,鼓勵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讓他們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感受(感悟)記錄下來等,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在各種練筆活動中鼓勵學生寫真話,寫自己想說的話,鼓勵學生把語句寫通順,鼓勵學生用積累的好詞好句使自己的描述生動形象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五、少改動
少改動是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要本著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少代替學生做一些改動。小學生作文只要能正確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了。教師如果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會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的心理。在閱讀學生的習作時,教師要學會用學生的眼睛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些欣賞與贊美,多一份鼓勵,讓學生覺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從而對習作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教師在努力發現學生每一次習作進步的同時,也要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勉縣周家山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