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的教學實例為例,闡述了對說明文教學的幾點體會。從創設情境、緊扣詞句教學、適度擴展、扎實訓練、讀寫結合等幾方面提出了對說明文教學的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體以記敘文為主,同時也安排了部分詩歌(古詩、現代詩)和說明文,另有少量的議論文。下面就以《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對說明文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說明性文章語言一般較為平實,較之其他類型文章來講,缺乏幾分吸引力,倘若每節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學生自小就對恐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絕大多數學生家里都有不少的恐龍玩具、圖書。因此,課前我引導學生自主了解與恐龍相關的知識,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以學生交流展示收集來的模型、資料開課,創設“在玩兒中學語文”的學習氛圍。
二、緊扣詞句,突出語文特色
不少教師在教授說明文時過于偏重文章中所介紹的自然知識,使說明文的教學很容易與自然課混為一談,使之不像是語文課。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格外強調突出語文課的學科性特點。語文課的教學特點就是以“字、詞、句、篇、點”“聽、說、讀、寫”為訓練重點,因此,教學時我通過對文中重點句“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與“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的對比,使學生體會作者敘述語言的嚴謹性,進而體會說明性文章在語氣表達上的特點。
三、適度拓展,課內課外相結合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使課堂教學由有效上升至高效,我精心設計課后思考題“我是小小生物學家”。由此,將學生的興趣由課內引向了課外,不但使課堂的教學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外交流的過程中也更加理解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由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
四、讀寫結合,增強表達能力
本課的讀寫結合我由兩點展開:表格的填寫旨在訓練學生的整合概括能力,從重點句中自己總結方法找出說明的角度及說明的方法;再通過整理資料,仿照文章寫法寫出由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則是對學生表格理解的最好檢測。
從實踐中,我深刻感受到,提高說明文教學的效率,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項迫切任務。倘若大家都能積極開動腦筋,探求新的途徑,定可在說明文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后宰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