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平時的課堂討論中,一些教師由于理解偏差、操作不當等因素,使課堂討論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形式化的、表面的教學行為,甚至出現了過多、過頻、過散的課堂討論,用學生的“論”代替了老師的“灌”,這不僅沒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由此可見,課堂討論是我們進行科學教學的一大難題。
一、小學數學課堂討論的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操作、探索時間,還要給學生充分交流、合作的機會和方法。課堂討論不但能調動全體學生的興趣,使其投入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而且有利于培養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獨立思考的習慣、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它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1.課堂討論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學習數學唯一的重要方法是“再創造”,但是單憑學生自己是遠遠不夠的,要靠集體智慧才可以創造奇跡,特別是在突破教學難點上最能體現出來。如,在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中,商中間有零的情況學生最難掌握。于是我在出示例題后先讓學生自己試做,然后在小組內交流。這時學生就會出現不同的意見:(1)714÷7=12(2)714÷7=102(3)714÷7=120……接著一場激烈的爭論開始了。通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當除數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時商就寫在哪一位上,如果不夠除,要用“0”來占位。
2.課堂討論有利于學生對教學重點的掌握
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要求人人都能掌握。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但是這些知識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和學習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處設置討論加強同學間的交流是必要的。
二、課堂討論的主要問題
課堂討論的原則應是因材而“論”。目前,許多教師不切實際,生搬硬套,導致表演式討論產生。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1.學生參與程度低
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學生集體討論的參與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學生只處于觀眾的地位,即使是觀摩課或示范課,參與率往往也不超過15%。在小組討論中,一般只有40%的小組討論比較熱烈,而討論熱烈的小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學生能比較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討論不熱烈的小組參與率更低,往往處于冷場的情況。
2.討論的有效度低
小組討論的組織效率低。小組討論時,如果教師的控制力低,就會導致小組中暫時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
3.問題本身不值得討論
問題太簡單,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說出答案,問題太難,學生甚至經過討論都解答不出來,這兩種情況都容易使學生“溜號”。
三、課堂討論的改進策略
針對數學課堂討論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我認為,要提高課堂討論的參與率,提高學生充分、深入參與討論的程度,提高討論的有效性。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對策:
1.把握學生參與討論的程度
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學生沒有思考、體會和感悟,他們能討論些什么呢?鑒于此,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一個“緩沖”的過程,讓學生先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經過醞釀,有了想法,才有話說才會有理講,討論才會深入,才會有心靈的交匯、情感的交融、思維的碰撞,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涌現,才會有創新。
2.營造有效討論的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
(1)精心設計問題
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能引起每個學生思索、產生思維興奮點的問題。例如“單名數和復名數”的教學中,學生很容易誤認為名數的改寫就是移動小數點。教學時,我在學生通過自學基本學會用移動小數點的位置改寫名數的情況下,插入這樣一題:1.5小時= 小時 分。由于思維的慣性,大部分學生馬上得出如下結論:1.5小時=1時50分。我反問:1.5小時真的等于1小時50分嗎?學生一愣,緊接著發現,1.5小時就是一個半小時,應該等于1小時30分。移動小數點的方法剛才還很有效,現在為什么不靈了呢?教師抓住這個”矛盾”時機,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學生發現,把高級單位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名數的方法是乘以進率,小數點向右移動是乘以進率10,100,1000時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而不是一種普遍可行的方法。
(2)精心設計情境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個人人動腦、人人有機會表態的情境,如在教學“加減法的一些速算法”中“324+199=324+200-1和“324-199=324-200+1”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困難較大,我就為這個數學知識找到一個合適的“原型”——生活實際中收付款時常常發生“付整找零”,并且在課堂上創設買東西的情境,讓每個小組討論并表演這個過程。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算理”,即“多減了要加上,多加了要減去”,最后把這兩則算理概括為易學易用的“先算整,再找零”這六個字。
總之,只要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來關注課堂討論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加以改進,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大膽運用,就一定能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最大限度地給每個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真正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作者單位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