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教會學生自學,是學生能獨立掌握知識、運用如識,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它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學生成長的需要,對他們終身的發展也將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此,在教學進程中,教師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
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是課本,學生養成閱讀教材的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基本功。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內容還要展開討論,并讓學生注意解題思路和技巧。在學生自學還不太成熟階段,教師也要多充當“導讀”的角色,多點撥自學方法,使學生少走彎路,多獲效益。當然,在學生自學活動中,教師要做好啟發引導、輔導和總結工作。
二、培養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也是人主動性發揮的反映。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學習方法,培養認真讀書的習慣。認真,就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訓練學生在別人匯報時做些記錄,快速把握對方說話要領,判斷對方發言的正誤之處,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主體主動的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融合的認知與感悟的活動。
三、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極為有益的,它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例如,有些難度問題可以安排同桌討論,發揮兩個人的智慧;難度較大的問題,就安排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討論,這樣使學生的參與度達到了100%,最后由小組的中心發言人代表小組作匯報,展示小組的力量。這種討論會促使全班學生思維的發展,可以達到全員參與思考之目的。我根據不同的習題類型,或采用生動的導入語,或用聲情并茂的感情朗讀,或用實物演示,或用多媒體課件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引導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四、及時鼓勵評價
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關注學生差異,實施多元評價,讓每個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快感。例如,教師要適當、適時做出正確評價,因為教師的評價往往特別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時恰當地進行評價是很有必要的。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互評當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大大提高有效交流的能力。
由此可見,學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像有了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那么他一定能夠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補充完善自己。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獅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