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興趣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為學生創設探求新知識的條件,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以新課導入萌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開始的導入環節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教師導入安排設計得好,就能引發學生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好的導入,能使課堂上師生情緒高漲,教師教得引人入勝,學生學得津津有味,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性質”時,我是這樣導入的:“猴王把三個大西瓜分給猴子們吃,它先把第一個西瓜分成四塊,分給第一只小猴子一塊,第二只小猴子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就把第二個西瓜分成了八塊,分給第二只猴子兩塊,第三只猴子看見了說:‘我要三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個西瓜分成了十二塊,分給第三只猴子三塊。同學們,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西瓜最多?”聽了這個故事后,學生們一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是第一只猴子分得多,有的說是第二只猴子分得多,有的說是第三只猴子分得多,有的說三只猴子分得一樣多,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這時,我再通過電腦演示猴王分西瓜的過程,得出結論:三只猴子分得一樣多。接著導入新課:“聰明的猴王用什么辦法來滿足猴子們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學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分數的基本性質’,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通過這樣講故事導入新課的方式,能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
二、通過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要堅持“直觀性”“啟發性”原則,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差,他們對具體形象的內容、形式生動活潑的新奇事物比較敏感,特別是對那些能演示的過程更感興趣。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地重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
三、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興趣是他們學習的直接出發點,好奇、好動是他們特有的心理特征。小學生樂于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識,在喜悅中索取,根據這些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創造條件讓他們參與,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在一年級講“比多少”時,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彩色圓形和三角形,在課桌上親自動手操作,通過一一對應的擺法,再通過觀察、拼擺等操作活動,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同樣多”“誰比誰多”“誰比誰少”這些概念,然后再通過“拍手游戲”(如:老師先拍兩下,學生按老師的口令比老師多拍三下、或同樣多、或少拍一下等),這些新概念在學生親自參與的數學活動中,在和諧、愉快、輕松的學習情境中建立起來了。
四、努力創造良好的課堂人際關系
教師要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才能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教師要注意創造良好的課堂人際關系。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
現在的學生絕大部分很敏感且具有很強的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要真心真意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課堂人際關系,因為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情感的因素往往排在首位。當他感覺到老師對他的愛護,感到被尊重,很自然地就會對老師產生好感,教師教學的課就會用心去聽、愿意去學;相反地,如果教師不懂得尊重學生,對學生的言行舉止表現出歧視、污辱、漠視的態度,學生也會相應地不尊重、不熱愛教師,就算你的課上得再好,他也無心向學,聽不進去。常常私底下聽到一些學生討論哪個教師好,哪個教師不好,不愛聽他的課,這些反映了不同教師在這些方面處理手法的不同。
2.注意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成功會給學生帶來喜悅,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果讓學生經常地體驗過多過強的失敗情緒,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失去學習興趣,無心向學,自暴自棄。所以,教師應善于給每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上,對成績好的學生,提的問題要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讓他們在較高的層次上體會成功的喜悅。對差生,要求他們掌握最基本的內容就可以了,練習也是模仿性的,或少加變化,對他們少許的成功,也要及時表揚,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因為這少許的成功,會推動他們積極學習,成為他們去爭取獲得更多成功機會的動力。
3.讓后進生“體面”地坐下去
在學生“臉漲得通紅,站在黑板前手足無措”的時候,教師憑著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機智,想方設法地把學生的錯誤想法引導到正確的方面,讓學生獲得了學習的成功,“體面”地坐下去,這是非常難得和值得大力提倡的。每個學生都有要求進步的愿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也不例外。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心,為“后進生”提供進步的階梯,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能忽視的。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的根本。
(作者單位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蘆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