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教材突出強調教育教學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學習、發展和成長,為了學生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我在農村教學多年,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導學方式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現將初步、膚淺的認識、做法與體會闡述如下。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激情,是人對某種事物的態度所引起的內心體驗。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應該貫穿于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個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活動。”可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主要原因是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學開始時,教師可著力運用電教媒體(如投影、VCD等)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自覺地進入接受教育的心理狀態。
二、組織自由論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是外因,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是內因。一節課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充分被調動起來。小學品德與社會新教材的導學,首先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由發言,發言時間為一至三分鐘。學生圍繞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上臺演講,可以講一段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說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與原因。
三、激發學生情感,幫助學生明晰道理
明理,就是讓學生明白道理,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明理的過程,是由不知到知,由初知到深知的過程。也就是從理解一般道理觀點到掌握道德概念由淺入深的過程。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運用電教化媒體將教材轉化成生動形象的視聽教材,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使其產生心理認同,從而收到明理的效果。
四、促進情感升華,培養道德行為
品德課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指導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行為,它最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導行,也就是說教師要按照社會規范的要求來指導學生的行為。在教學時,如果教師抽象地對學生進行說教,這樣形式呆板,不利于學生道德情感的深化,而且效果極差。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恰到好處地充分運用好電教化媒體,創設道德情感,為由“知”到“行”架起一座橋梁。
五、營造體驗氛圍,促進自我成功
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轉變為“課堂導學”就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品德與社會課堂導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堂導學的基本環節中,激發興趣是前提;自設問題,學習探究是關鍵;成果交流,深化提高是核心;創設情境,促進成功是目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使得學生愛學、樂學,發揮了情感的巨大功能,真正讓知行的統一落到了教學的實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竹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