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曾說:“話說得好就會如實地達意,使聽者感到舒服,發生美感,這樣的說話,就成了藝術。”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指教師的講課語言及和學生交流的語言,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教師有如潺潺流水于悄無聲息之間起到滋潤孩子心靈的作用,相反,則會踐踏孩子稚嫩的心靈,澆滅他智慧的火花。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教師與學生溝通是其中一種特殊的溝通方式,因為教師扮演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教師還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評價者。所以,我們廣大的一線教師一定要提高語言修養,正確運用教學語言,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一定要準確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準確就是準確使用各種概念,科學地進行判斷,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語文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指語文老師的發音要準確,語意要清楚,要求提得恰如其分,表意要直白扼要,只有準確,才有辨義作用,才能保證傳遞信息的可信和有效,用詞分量的輕重,范圍的大小,感情的褒貶,以及句式的選擇等等,都要仔細思索,不能掉以輕心。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如《扁鵲治病》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開場白: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去認識中國古代的一位名醫(板書:扁鵲),有認識他的嗎?誰愿意當老師的小助手幫助大家走近他?在預習的基礎上,同學們很踴躍地去介紹名醫扁鵲,對于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上網預習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習慣,但在不斷補充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扁鵲發明的“望、聞、問、切”四大診法有了粗略的認識,為下文的學習埋下伏筆。所以說,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不一定要長篇大論,但一定要規范、生動、準確,富于感染力。
二、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教育性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語言要文雅、純潔、禮貌,絕不能說粗話、臟話,不講嘩眾取寵的大話和違背事實的假話,不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去傷害學生,也不要總以教訓人的口吻說話,要呵護學生的心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教育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感,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的心弦。教師的語言要富于親和力,要誠懇、熱情、富于教育性,要做到“情動于言,溢于表”,要能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課堂中教師的語言要富有美感、詩意,具有感染力,如教學《匆匆》一課,作者把時間賦予了生命的色彩,細膩地刻畫了時間飛逝的痕跡。面對“匆匆”的日子,我們除了感嘆、惋惜,還能做些什么?
三、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富于啟發性
啟發性就是以教學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自己積極主動地動腦去想。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含蓄、幽默,富于啟發性。
如,李艷老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緊扣“毀滅”這個中心詞建構問題:圓明園毀滅的究竟是什么?不應該毀滅的是什么?永遠也毀滅不了的是什么?
再如,董靜華老師在教學《天鵝的故事》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斯杰潘老人那么熱愛打獵,可是他為什么把獵槍掛了起來,而且一掛就是三十年?”這些問題都引起了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所以,教師要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邏輯思維清晰,根據需要,隨時運用,還要用得妥帖,恰如其分。
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還要很直觀、生動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做到聲情并茂,娓娓動聽,妙趣橫生,活潑逼真,淺顯易懂,要有《百家講壇》的豪情,《非你莫屬》的睿智,《大事小情》的幽默,《軍事天地》的嚴謹,要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入其境,如見其面,如聞其聲,這也要求教師博學多才,成為一個博學、內斂的教者;同時,在教學中,也可以采用比喻、夸張、排比、擬人等修辭方法,使教學語言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激發學生聯想,調動學生學習情緒,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遼寧省阜新市新邱區新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