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以閱讀教學的形式展開。在閱讀課上怎樣把學生領進一個廣闊的天地,讓祖國的語言豐富他們的思維,讓祖國的文字凈化他們的靈魂,讓經典優美的篇章在他們的心靈里生根,成了每個語文教師的追求。可是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課堂情景:教師激情滿懷地導人新課,又以精彩凝練的過渡語緊密連接每個教學環節。甚至多媒體出示一些美麗的畫面、重要環節,然后拋出一個重點問題,引發學生或獨自思考,或小組合作討論,三五分鐘之后,教師指幾名發言人輪流匯報,其他學生如觀眾一般靜聽欣賞,等候教師的評價、續導,直至“拓展延伸”環節,便暗喜本課即將結束……這樣的閱讀課喧囂華麗,看上去紛繁熱鬧,一氣呵成,實則浮躁膚淺,學生能獲得多少真正的有效閱讀呢?這樣的閱讀課并沒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這樣的閱讀課上完之后,作為教者的我們,內心是虛的,是沒有底的,不知道學生學到了哪些語文知識,因此我們的閱讀課堂要遠離這樣的浮華,回歸語文,回歸聽、說、讀寫的訓練,回歸簡單真實。
一、學會“等待”
當前,我們教學中常說的一句口號是“追求效率”。所謂追求效率,就是在單位時間里,所完成內容越多,所完成的內容越熟練,所達到的目標越多就越好。但我覺得,這種“效率觀”有時卻適得其反。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為了趕教學任務,剝奪了學生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好像等待一點時間就是浪費。殊不知,我們在等待的同時不僅可以為下面的教學打腹稿,而且心里還會多一份期待。學生閱讀就像釀酒,有了足夠的時間才能釀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思想。
有人對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提出問題與點名回答問題之間的時間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時間為1秒多。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學生能想到什么、說出什么呢?就算回答出來了,又有多大的價值?學生在聽到教師提出問題后要有一個思考的過程,而這一過程要經過四步:首先,他們要聽清楚,看是否理解;其次,他們必須搜索與問題有關的信息;第三,他們必須要考慮他們的答案是否被接受;第四,學生還會考慮他們回答后,會受到支持還是責難。這整個過程對機靈的學生來說時間會很短,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需要比一秒鐘更長的時間。一堂好的閱讀課不在于問題有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思維含量。學生的有效思維時間越長,他們獲得的理解就越深刻,見解就越鮮明。這樣學生才能把閱讀教學落到實處,這樣的課堂才能實現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流,生成新的精彩。
教師增加等待的時間,學生對問題主動做答的正確性會增多,也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問題;學生的信心提高;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減少;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加用功;學生的提問增多并在回答問題時出示更多的證據;答案更加多樣化。
所以說,等待的品質,在市場經濟這樣一個浮躁的氛圍中,是尤為可貴的。
二、學會“大方”
上課也存在“大方”與“不大方”嗎?當然!薛法根就是這樣一位“大方”的教師。在薛老師執教的《愛如茉莉》一課上,老師舍得給學生時間讀書,讓學生靜靜地充分地讀書,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讀完課文,而且還能回過來再讀,然后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滲入閱讀指導。這里的交流包含生生之間的,師生之間的,以達到理解、感悟、表達、提升的目的,從而完成語文的訓練。
“磨刀不誤砍柴工”,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體驗不僅是語文教育的特點,還是語文教育的目標,也是語文教育的實施方法。語文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的多邊互動、融合、提升的復雜過程,而學生主體的體驗,正是使這一過程能進入最佳狀態的重要保證,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體驗的價值所在。當然,個性化閱讀也需要價值引導,不能任由學生亂發揮。教師要及時發揮自己的作用,雖然說教師是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但這個伙伴應該做到“高于學生之上,融于學生之中”。
三、學會“鑒賞”
有的教師上閱讀課時,一方面,打著“對話教學”的幌子,脫離文本,一味追求課堂的紛繁熱鬧;另一方面,無視學生的認知水平,漠視文本,開掘所謂的“深度語文”。課堂上教師層層盤問,強調思辨,結果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虛妄。新課標雖提倡教師個性化教學,但無論哪一種個性的凸顯,哪一種角度的側重,都不能脫離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文本。作為語文教師,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作品鑒賞能力,要對教材、對文本作深入的解讀和適度的取舍,要把握住文本中真正有價值精妙的幾處語言,并引導學生細細咀嚼與品味。如果我們缺乏審讀教材的獨特眼光,就難以發現有核心教學價值的精妙之處,教學就流于面面俱到、走馬觀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沒有給學生留下。教師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集中有限的時間與精力,讓學生在語言精華處駐足鑒賞、潛心揣摩、反復涵詠、直至領悟個中滋味,才是閱讀教學的新境界。
還是以薛老師的《愛如茉莉》一課為例,薛老師首先讓學生進入到課文的整體當中,然后在理解課文當中不失時機地把一些關鍵的詞匯、句子抓出來,來分析和鑒賞它。比如說,對“直奔”的“奔”字的分析,對“陽光探進來”的“探”字的分析,對“平淡無奇”“潔白純凈”等詞匯的分析,對結尾“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的品味,這樣一來,學生在分析鑒賞這些詞句時,學得也就更充分、更透徹,遠比蜻蜓點水、霧里看花要好得多。
四、學會“關注”
課堂應該是真實的,它演繹的是學生成長的故事,即使是錯誤的,也有教學的價值,也能折射出獨特的美。在課堂上,教師要能清晰地看到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進步。在一節課上,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參差不齊的孩子,而不是四五個表現突出、發言精彩的優等生。關注每個學生發展,關注每位學生的想法與發言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這樣,每個學生在閱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才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五、學會“動筆”
這里的“學會”是指要學會指導學生讀寫結合。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傳統經驗。正如沈大安老師說:“讀寫結合蘊含了傳統語文教學方式的精華,符合語文教學規律,讀寫結合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我們的課堂常常是“君子動口不動手”,課上你說,我說,他說,很少見你寫,我寫,他寫。長期下去,學生難以用書面文字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學生在閱讀時邊讀、邊想、邊寫,又或者讀完后仿寫、續編,他們寫下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成果,更是自己閱讀的心理軌跡。那些偶爾閃現的思想火花和靈感,那些富有詩意的話語,因為有了筆才得以留下精彩。
在教學二年級《水鄉歌》結尾部分時,我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張寫好句式的紙“水鄉_________多?__________。千_______,萬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在前面閱讀感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把自己對水鄉的喜愛和向往,把在水鄉生活感受到的幸福和喜悅,創作成了一首首優美的小詩,描繪成了一幅幅迷人的畫卷。這何嘗不是一種更加深入、更加縝密的思考和感悟!這何嘗不是一堂樸素實在的閱讀課!在練筆中,學生還打破了少數優秀學生獨占課堂話語權的局面。
我們的閱讀課堂并不需要“溫馨”得讓人透不過氣來的“唯美”,也不需要“深沉”得讓人屏息凝氣的“大義”,要的是一種碰撞的心聲,一個交流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加上一次次樸實的語文訓練,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真正意義上回歸語文這個本體,讓語文課充滿語文味。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應致力于追求平淡而又真實的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