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普遍重視教育的情況下,學生上學前已基本掌握了大量的拼音知識,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對他們來說已不陌生。如果我們教師仍然按照舊有的教學習慣和教學模式,不改變教學方法,必將泯滅學生在初入學時的興趣萌芽,使他們覺得學習是容易而無趣的事情。
新課程標準下編排的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體現了標準所要求的綜合性、科學性、時代性、開放性等特點。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詞、句、段方面的綜合訓練,利用口語交際、編兒歌等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表現、探索及參加自由實踐活動。
這樣的學生,這樣的教材,給了我們教師極大的創新空間,我們努力在教學上打破以往強調字母音、形的教學程序,變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合作的學習精神,使枯燥、單調的拼音課,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師生樂上拼音課,愛上拼音課。
一、創造廣闊的學習拼音的天地
環顧傳統的拼音教學,它的范圍限于語文課堂,學生學好拼音的責任盡在語文老師,學生學習拼音的來源也僅僅是語文教科書。如此一來,學生學習拼音的機會少之又少。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欲望,教師要創造廣闊的學習拼音的天地。
1.創設模擬生活化的課堂環境,用拼音對特定“景點”進行說明,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學習拼音。例如,課堂可以模擬布置為“菜園拾寶”“動物園趣游”“累累碩果”“過家家”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做一次小小解說員,事先準備好解說詞和場景標示,在此過程中,每一個學生可以真正地用一次拼音,真正地感受到用好拼音的重要性,學生個個神采飛揚,活力四射。
2.豐富學生的課外書籍,特別是帶有拼音的兒童書畫。學生對于富有樂趣的兒童讀物非常感興趣,為了弄明白圖畫的內容,學生會主動、自覺地利用拼音識字,有的學生還會指著圖文大聲地朗讀,無形中又是一次較好的學習拼音的機會。
3.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以語文課為核心,其他學科為輔助,攜手為孩子創造學習拼音的機會。比如,數學課上一些常用的術語,可以教學生用拼音表示;藝術課上不認識的字,可以指導學生標上拼音。這樣一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著拼音帶來的樂趣。
二、營造趣味盎然的學習氛圍
學好拼音的主戰場還是在語文課上。某位教育家曾說過:“孩子的大腦是一個神秘的寶庫,即使是幼小的孩子,只要營造了良好的課堂環境,他們就會沉浸在所學之中,深思遐想,移情忘懷。”所以,營造充滿情趣的、自主的、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1.創設情境。把拼音字母的學習,融入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中、故事中、比賽中。比如:游玩拼音王國、過關斬將、拯救拼音寶寶、藍貓游樂場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
2.兒歌游戲。朗朗上口的兒歌是學生們感興趣的。教材為教者提供了許多可以用來指導學生誦讀的范本。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們自己編兒歌記憶,教師只需做好一個示范,學生的求知火焰就會被點燃。學生的回答妙語連珠,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爍。他們有的說“i”像高爾夫球桿;有的說“y”像媽媽晾衣的撐桿;還有的說“m”像麥當勞的標記;說“k”像柯達彩色膠卷的標記……在復習鞏固時,教師借助游戲幫助學生主動記憶,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拼音課就是最好的體現。
3.學做小老師。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根據很多學生學前已經學過拼音這一特點,把課堂的主人位置交給學生們。看到他們為“能為人師”而洋洋得意時,看到有些學生因為技不如人而暗暗較勁時,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就被激發了。這其中的樂趣,自主參與其中的學生才能真正體會。
三、凸現有效的運用功能
美國教育家畢特·科勒涅斯指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而作為學習語文的拐杖——拼音,一直存在于我們的身邊,發現它,巧用它,才能幫助學生趣味盎然地學好書本上的拼音,早日找到駕馭拼音的方法。
需要是產生行為的強大動力,成就是行為延續的有力保障。只有讓學生把拼音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找到學習的樂趣。
教師可以利用假期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拼音。在旅途中,做客時,逛街間,學生的注意力開始為拼音所吸引。從交來的作業中可以看到一些耳熟能詳的事件、稱謂;在與家長的交談時,發現學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拼出自己已認識的或新認識的事物,每一個學生都沉浸在拼音的海洋里,發自內心地對拼音的熱愛,難以抑制地產生了輕松駕馭拼音的自豪,讓所有學生找到了學習拼音的樂趣。
少一點限制,多一點發現,讓我們的拼音學習成為學生快樂的源泉。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