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首先思想教育必須放在語文教學的首位,根據文章內容文道結合,創設意境,激發情感;讓課文中的道德形象激起道德情感;在理解的基礎上,讓朗讀與表演產生思想共鳴,同時德育在語文教學中還要把握兒童的心理特征。
關鍵詞:思想教育;創設;共鳴;把握;心理特征
教育為本,德育為先,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它也是一直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討的重大課題。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因為語言是思想載體、思維的外殼,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有趣、有情、極富實效,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德育育人的有利條件。德育必須滲透在傳授知識之中。現就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須放在語文教學的首位
知識無階級性,而教育則是有階級性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講文明、守紀律的一代新人;而現行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學生剛入學就開始學習古詩《鋤禾》《英雄黃繼光》《我不能忘掉祖國》等課文,這些文章都是思想教育極強的教材,時刻在啟迪著學生的智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1.根據文章內容文道結合,創設意境激發情感
兒童對鮮艷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的喜愛。根據這一特點,語文教學中可以創設一定的意境,讓學生直接感知審美的對象,從而激發美的情感。例如《九寨溝》所描寫的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學生無不為之驚嘆神往。在教學中,教師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錄像,把美麗的九寨溝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從而感受到美的山河、美的祖國,進而激發了熱愛祖國的情感。教師在課堂上創設課文所需的情境,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中,產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在學生的心中埋下熱愛祖國的種子。
2.讓課文中的道德形象激起道德情感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第一準則,尤其是在經濟大融合的時代,人們對誠實守信更為關注。教師要讓教材的道德形象激起兒童的道德情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其中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走進課文。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情緒記憶,盡量縮短他們與教材的距離,讓學生進入角色。例如學習《誠實和信任》一文,讓學生認識到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誠信。同時把課文中體現誠實的句子作為朗讀的重點,同學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把自己融進了故事。這樣,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動機,他們會認真地去閱讀體會,去認識誠信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關系中的重要作用,思想上得到升華。
3.在理解的基礎上,讓朗讀與表演產生思想共鳴
學生理解課文后,通過生動的朗讀,能把文中內在的深刻含義和豐富情感表達出來。朗讀前,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示朗讀的要求,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很容易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作者寄寓在語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例《公儀休拒收禮物》內容性強,表演相對容易,教師可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通過對角色的理解和參與,讓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質和自己的價值取向發生聯系,在遷移中完成對思想的洗滌。
二、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一定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好人,關鍵是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他們的心理特征,根據其狀況、年齡、特征進行教學,寓德育于教學中,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兒童,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心靈純潔、好表現、喜問、喜聽,這則是其優點。根據這些特點,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引導,講課時要考慮到主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如,在傳授《群鳥學藝》這一課,為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有意使其進入角色,組織學生扮演學藝的群鳥,創造性地加上了學藝的小燕子的一個表演內容,教育引導這些鳥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這樣,就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須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會成功的道理。
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我們要從更多方面努力地去開發,不斷積累經驗,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然而然的文道結合,從實實在在的情境中受到啟發感染,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教育教學充滿愛意,充滿陽光,充滿激情。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學生心里潛移默化地散發出無限光芒,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讓他們在無意中改掉一個不良習慣,無意中明白一個道理。
(作者單位 山東省諸城市舜王街道程戈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