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時,要讓課堂回歸生活。教師要利用、挖掘、思考生活創設各種情境,讓兒童在展現、演示、再現、渲染、體會、描述等情境中引發他們的探索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回歸;生活;探索;創設;情境
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小強的媽媽每天下班回家,不管有多累,總是堅持給奶奶打熱水泡腳,并總是微笑地說:“泡腳對身體有好處。”奶奶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小強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逐漸形成了孝敬長輩的意識。一天,媽媽下班回來,他打來一盆熱水并說:“媽媽,洗腳!”媽媽會心地笑了。這個故事充分說明,小強關心父母的品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與生活在某些特定場合可以轉變為道德情境。
萊夫從情境認知的社會學視野強調了“社會實踐與社會生活”“合法邊緣性參與”與“實踐共同體”等要素,他認為情境學習是一種“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新課標告訴我們:“教師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我的教學實踐證明: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學過程,須以學生鮮活的生活情境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去體驗感悟,從而很好地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我們究竟該怎樣創設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情境必須包含人與人之間或個人與群體之間或群體相互之間發生的互動事件;包含的事件和問題必須對學生具有真實性,反映學生的實際生活;應當采取使學生介入情境的方式敘事、提問或參與;事件的敘述應簡明扼要,保證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開放性,以吸納學生的道德經驗;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情境問題必須與學科的內容或形式有內在的聯系。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實現。
一、從內容來講,可以利用生活、挖掘生活、思考生活來創設情境
1.學會利用生活,創設情境
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家務、社區服務、其他公益活動等。
2.學會提煉生活,模擬情境
其特點較之實踐情境的應用與創設方法而言,此類教學情境的應用,表現為:操作難度相對小些,但體驗和感悟的程度相對少一些。
二、從情境問題的使用方法來講,有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我是誰)、模擬表演(如社會劇)、口述、作文(如續寫故事)、繪畫等
三、從情境創設的途徑來講,有展現、演示、再現、渲染、體會、描述等
1.生活展現情境
引領學生走進社會和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如《校外探路》《購物場所我知道》帶領學生到超市如何購物等,由于現在出于學生的安全考慮,集體行動可能比較難,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外分組進行,要求學生活動時注意安全。
2.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教師應考慮到相應的背景,激起學生的聯想。
3.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表現內容形象化。插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所需情境。例如《開國大典》,利用開國大典的視頻資料再現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4.音樂視頻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會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在選取的樂曲與話題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5.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生活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故事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
6.語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創設情境的五種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會提高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會得到強化。
參考文獻:
J.萊夫.情景學習:合法性的邊緣性參與[J].王文靜,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3-01.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巫溪縣城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