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關鍵詞:數學;興趣;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層次、多渠道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小學生,他們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又不能持久地集中。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只有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把知識學好、學透。那么,怎么樣才能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巧設導入,誘發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堂課也是這樣。因此,教師課前要深研教材,充分作好課前準備,要圍繞所授內容,精心設計新知識的導入,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和自行探究知識的強烈愿望。例如,在教學《統計》時,根據學生愛動物的特點,我是這樣導入的。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過生日嗎?
生:喜歡。
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參加大象的生日宴會,你們高興嗎?
生:高興。
多媒體顯示大象的圖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待會兒會有很多客人來為我慶祝生日。看,它們來了。小動物們唱著歌依次出現。
師:大象來了很多客人,它們都是誰呢?
生:小狗、小猴、小豬。
師:分別有幾只呢?
生:小猴6只,狗5只,小豬2只。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師:用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等分類方法。學生這時積極動手,排得排,分得分,數得數。這樣導課,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課堂活躍,氣氛濃,不知不覺地把學生引入了新課學習的內容,其后邊的教學效果遠遠好于呆板的講授例題。
二、巧用活動,以動激趣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新授內容,是深入每一個細節不停地講,學生無需動腦,被迫地聽,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無味而逐漸對它失去了興趣。因此,我認為教師必須緊緊抓住學生好動的特點來組織教學,根據教學內容,課堂上設計不同的活動,積極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激發他們的興趣。
1.手腦并用的操作活動
在教學中,我經常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條件,并在操作時要求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口。因為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生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如:我在教學《100以內的退位減法》“35-8”時,首先我問學生,你們會計算嗎?學生回答不上來,我就讓他們動手操作,想辦法感知思路。
有的說:“把35分成20和15,先用15減去8得7,再加20”
還有的說:“把8看作10減2,先用35減去10得25,再加2。”等等!
學生通過這樣的手腦并用的操作活動,對退位減的算理頭腦中有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再找出最簡便的計算方法,這樣做,學生學得快,掌握得牢,教學效果好。
2.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多變換教學方式,通過有趣的數學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我做了改變,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下面的題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了很多的動物圖片,寫上錯誤的題目,讓學生扮演醫生給這些小動物治病。這個活動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他們爭先恐后地當醫生,為能給小動物治病感到自豪。
3.生動有趣的競賽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游戲比賽外,我還設計生動有趣的比賽,在參加比賽的同時,讓其他同學做裁判員,如果代表答錯的,給底下的同學回答,再送點紀念品表示鼓勵。這種比賽,學生情緒高漲,從而起到激起他們濃厚興趣的效果。
4.奇妙無窮的猜一猜活動
智力孕育在好奇之中,而興趣是在好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好奇心理,進行猜一猜活動,使他們在這活動中懷著好奇而激動的心情進行探究。使學生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樹立對數學知識不懈的追求和克服困難的自信心。
三、練習新穎,提高興趣
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玩。所以,設計練習時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特點,從新的練習形式、新的題型、新的要求出發,保持練習形式的新穎,生動有趣。如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設計改錯題,讓學生當醫生等等,從而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練習。這樣的練習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取得滿意的練習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興趣的方法是多樣的,只有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才能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西縣首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