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學生,還帶有明顯的幼兒期特點,他們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難以持久。因此,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必須從兒童的實際出發,把語文教學與兒童的認識能力結合起來,順應兒童的認識規律,這樣才能使學生樂學、好學。下面,我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淺談引導學生自主識字的幾點做法。
一、引導自主發現,感受識字快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識字教學提出了“使學生喜歡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的目標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把識字的權力交給學生,創設快樂課堂,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樂趣。例如多音字“得”的教學,師出示卡片“得”激趣啟發道:小朋友,“得”這個生字寶寶非同一般,它有多個名字,它的不同名字就藏在課文中,老師要看看哪個細心的小朋友能找出它的不同名字。(學生認真讀書仔細尋找)生:我找到了。小螞蟻說:“我得回家”中“得”讀“děi”,小魚說:“要下雨了,水里悶得很”中“得”讀“de”。師表揚:你讀書非常認真。請你當小老師,帶領大家讀一讀“得”的不同名字,還有帶有它的句子好嗎?(生自豪地帶讀)師:誰能用“得”的不同名字說一兩句話呀?學生積極思考舉手發言:我用dei說,“今天我得幫媽媽掃地”“我得做完作業才能跟你玩”。我用de說,“今天的天氣熱得很”“小華跑得真快啊”。師:小朋友說得真好。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得”的兩個名字,可是它還有第三個名字,哪個聰明的小朋友來說說。生:“得”還可以讀de的第二聲,“得到”“我得到了一朵小紅花”。師:對。你不僅“得到”了一朵小紅花,還可以再“得到”一朵小紅花(師重讀“得到”)。小朋友愿意把這么有趣的“得”寫一寫嗎?(生齊說愿意)師:“得”這個字在田字格中要怎么寫才漂亮呢?誰又有新發現?生:我發現“得”的“雙立人”要寫窄些。我發現“得”的“于”上面的橫要短,下面的橫要長。師:說得真好,請同學們練習寫一寫這個有趣的“得”,待會兒我們比一比看誰寫的“得”漂亮。
在教學時,我不直接告訴學生“得”的讀音,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生從字的讀音、字形特點等方面自主發現,學得生動,學得開心。這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的特點。
二、讓識字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
教“陰”字時,與“陽”字作比較。師:小朋友發現了“陰”和“陽”這兩兄弟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了嗎?生:我發現他們的相同點是都有雙耳旁,不同的是“陰”是“月”“陽”是“日”。師: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你們知道古人為什么這樣造字嗎?生:我知道。因為太陽和月亮都在天上,所以它們都有雙耳旁。雙耳旁和“日”在一起是“陽”,太陽、陽光是明亮的,雙耳和月在一起是“陰”,月亮當然沒有太陽明亮,因此是“陰”,陰天、天氣陰沉沉的。這樣學生既記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義。教師還可以舉一些字串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編順口溜,如“請、情、清、晴、精、睛”。引導學生說話:有“言”“請”,去邀請;有“心”“情”,感情深;有“水”“清”,好清潔;有“日”“晴”,大晴天;有“米”“精”,人精神,有“目”是眼睛。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啟發他們說話,就像打開了學生已積累的知識倉庫,學生樂說愛學,還發現了字群,感悟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聯系生活進行識字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是輕松愉快的。
三、讓識字教學動起來
漢字中有許多動作性很強的字,教學這些字時可以做“我做你猜”游戲,讓學生動起來。如學習“打、拔、拍、跳、跑、踢”時,可以找幾個學生表演“打、拍、拔”的動作,讓其他同學猜,猜后說說這組字的謎語,接著再表演“跑、跳、踢”的動作,讓學生猜字說謎語。這樣學生就能從具體的動作中發現“打、拔、拍”用的都是手,所以都有提手旁,而“跑、跳、踢”用的都是腳,所以都有“足”字旁。當學生對這些字的音、形、義有所理解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師:操場上真熱鬧,你們愿意用自己學的詞語把課本中的“操場上真熱鬧”說一說嗎?生:操場上真熱鬧,大哥哥在打籃球,兩隊小朋友在拔河,還有的小朋友在練習跑步、跳遠,他們玩得真高興。通過說話訓練,學生在發展識字能力的同時,又發展了語言能力,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順利遷移,順應了學生認識規律的發展。
在讀字、讀詞、讀文時讓學生動起來。如學習“看”字,引導學生回憶孫悟空看東西的動作,并讓學生表演:把手放在眼睛上。學生很容易就記注了“手目看“。教學《荷葉圓圓》“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小蜻蜓展開透明的翅膀,小魚笑嘻嘻地游來游去。”可先引導學生表演“蹲、托起、展開、笑嘻嘻、游來游去、捧起”等動作,再讓學生邊讀邊表演。學生的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學生就愛識字了。低年級的學生愛表演,愛游戲,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的大腦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綜合,既創設了輕松愉快的課堂,又發展了學生的肢體運作智慧,提高了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安市燕南埔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