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科學,也是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接觸的學科,數學教學一直以來也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科目之一,從小學到中學以及大學,都設有數學課程,可見數學知識的淵源深奧。小學時期的數學是最基本的數學,也是最基礎的數學,做好小學數學的教學,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入手,簡要談一下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經驗
一、教學語言的生活化
教學過程中我們容易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學生往往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或者與自己相關的事情興趣非常之高。比如某班某位同學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題目不會解答或是解答錯誤了,惹出了什么笑話;某某同學家中彩票,中了幾等獎,得了幾十萬的獎金等等。而一旦到了課堂上,老師提問的時候,他們就默不作聲了,因為他們覺得課堂里面的知識不比課間他們談論的東西有吸引力。如果我們教師換一種方式,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用他們的話題去講課,那么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比如有這樣的一道題:小王做完一批零件要4天,小李做完這批零件要5天,如果他們兩個一起做,多少天能夠完成?做零件這樣的事情對學生們來說比較陌生,也比較難想象,如果我們把“做零件”改為“做作業(yè)”:小王做完1套題需要4分鐘,小李需要5分鐘,他們兩個一起合作,需要多少分鐘?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思路也會相對地活躍,就更容易達到教學的效果。
在分數乘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中彩票的例子:聽說王林同學家里中了52萬彩票大獎,大家都知道的吧?但是根據國家規(guī)定,中大獎了要交稅,稅率是20%,那我們今天就來算一下,王林同學家要交多少稅,到手的實際有多少錢呢?用這樣的引導方式,學生就會很容易進入課堂,也就很容易實現(xiàn)教學目的。
二、教學情境的生活化
我們知道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比較有效地達到教學的效果,越是與生活相近的案例,越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知的欲望。但是太過簡單的題目又達不到有效的復習效果,于是我就精心從網上找了很多非常規(guī)的題目來讓學生解答。比如我曾經出過這樣的一道連續(xù)加減的題目:張三花8塊錢買了一只雞,9塊錢賣掉了,又花了10塊錢買回來,再以11塊錢賣了,問:這個過程中張三賺了多少錢?如果學生只按一般的思路進行思考:8塊錢買,9塊錢賣,賺了1塊,10塊錢買回去,就不賺了,再11塊錢賣,是賺了多少呢?是11-8呢,還是11-9呢,還是11-10呢?于是就有了三種不同的答案:沒有賺,賺了1塊,賺了2塊。于是我就引導學生: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分成兩個部分:8塊錢買、9塊錢賣一部分,10塊錢買、11塊錢賣一部分,這樣一來,不就很清楚了嗎?第一次賺1塊,第二次賺1塊,一共就是2塊,如果你們以后學習了負數,就可以直接算了-8+9-10+11=2。
三、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學習數學的基本目的就是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用到,以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數學中討論的一些概念、知識往往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比如“植樹問題”。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植樹節(jié)到了,學校操場四周要種上樹苗,操場較長的一邊要種上15棵,較短的一邊要種上10棵,請問一共要準備多少棵樹苗?如果按學生最直觀的解法,肯定是(15+10)×2得出的就是樹的棵數,但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其實不是那么回事。因為15棵和10棵里面其實是有重復的,如果單單給學生講解,學生可能很難體會,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實地教學或者在黑板上畫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給他們一種指導,讓學生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那么簡單,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先考慮,在全方位的思考后才能下結論。
四、數學運用的生活化
還是那句話:數學是要用于生活的,學生學習了知識,如果不及時地運用,就容易忘記,而一旦讓他們在生活中對學習的知識運用起來,那就不一樣了。比如在學習完長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后,我就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目:誰知道我們學校的水池里面能裝多少桶水?任務一出,下課的時候,學生們立馬就跑過去量水池的長度、寬度和高度,還有的學生拿起尺子量水桶的直徑,有的用皮尺量周長,沒想到,一個課間,學生們就計算出了答案,有的說是大約是100多桶,有的說是90多桶,也有部分說是120桶,當然這其中是有誤差的,我告訴他們,大家算的都差不多,根據管水的師傅的介紹,大概是有100桶,他們不由發(fā)出感嘆:哇,原來水池這么大!同時,他們也為自己的成績而感到驕傲,這樣的一次測量,考驗的不僅僅是他們對體積計算公式的掌握程度,還有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團隊配合能力。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多組織類似的活動,那么何愁學生掌握不牢知識呢?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磁州鎮(zhèn)學區(qū)開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