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基本理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師生、生生間的多項互動和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以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一、合理分組
根據學生水平、智力、性別的差別進行異質分組,以利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個小組都是由完成共同目標的個體所組成的。在這一集體中,每個個體目標的達到又與集體目標的達成息息相關。
二、小組合作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應打破常規,讓學生主動進行看、讀、想、說、寫、做等“學”的活動。因而,小組合作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上可以在以下幾個環節中進行:
1.組內交流預習
課前學生預習教材產生問題后,先在組內交流。能解決的,由組內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由小組長整理好,授課時進行質疑。
2.討論辯答質疑
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質疑的問題會趨向于多和難,質疑應由學生自行解答,這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切忌由教師給出答案,疑難較大的采用大組討論,高難度問題采用全班爭論。
3.督促交流作業
對課外的作業,教師應逐步引導各小組內部相互督促完成、交流合作、修改訂正,最終放手讓學生沿著自學的軌道前行。這樣既可以大大減輕教師的負擔,又有利于學生自學、自評能力的提高和習慣的養成。
三、小組競爭
小學生普遍存在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的表現意識很強,總想找機會展示自己,以便得到教師的贊賞和同學們的注意。一旦他們能在競爭中取勝,就能產生樂意繼續學習和發揚優點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要適當設計情境,激發學生競爭意識,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促進組內、組間的協作,在協作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四、教師導學
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中,一堂課中教師所占用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這不但沒有削弱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相反,還大大提高了對教師教學技能的要求,即教師必須在15分鐘內完成以前40分鐘的教學任務。因此,作為教師,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導學功能。
1.熱愛學生
教師要熱愛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把微笑和激勵帶進課堂,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營造一種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獲得成功的強烈愿望,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角色變換
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教學形式不拘一格。教師應是一個引路人,在知識的遷移上鋪路搭橋;應是一個導演,安排組織課堂上的各個環節;應是一個合作者,參與到各小組的討論中。因而,在教學中,切忌以簡單、粗暴的態度對待學生,應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一位置。
3.正確把握合作時機
教師的“教”應適應于學生的“學”,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學上應選擇恰當的時間進行合作學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重點、難點處合作,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透徹感悟;在迷惑、混沌處合作,可以幫助學生澄清概念,加深理解;在深化、拓展處合作,可以激發學生靈感,釋放他們的潛能。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合作時機。
4.提高素質
“小組合作學習”由預習—質疑—討論—合作釋疑幾個環節來完成,課堂是開放型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高超的調控能力,即教學藝術。要多讀書,特別是一些最新學識、學術方面的書,即超前學習和濃厚的知識底蘊。要具備一些先進器材方面的知識,要自覺、經常性、不間斷、主動地刻苦學習、終身學習。要注意通過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涉獵各種知識,了解學科發展動態。
5.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靶〗M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因此,我們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近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