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三個方面論述語文新課程呼喚研究型教師。首先分析了傳統語文課程的特征與不足;其次,探討了語文新課程為什么需要研究型教師;第三,論述了語文教師實現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新課程;研究型教師
一、傳統語文課程的特征與不足
(一)傳統語文課程的特征
傳統的語文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計劃性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材、語文教學參考書中,對語文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都做了詳細規定,語文教師的工作就是執行國家計劃。
2.統一性
傳統的語文課程對各類學校及各個年級的語文教育,提出全國統一的教學要求,不管地區差異,也不論學生情況。
3.強制性
在國家制定的語文教學大綱等文件中,大多采用“必須”“務必”等命令性詞匯,語文教師只得服從“命令”,以綱為綱,以本為本。
(二)傳統語文課程的不足
在傳統語文課程中,學生的個性差異被忽視。本來應該生動的語文教學,退化成機械的執行過程。因此,語文教學實際上演變成了沒有創造性的操作性活動,語文教師都可以采用大致相同的“操作程序”。其他教師的“成功經驗”便可以方便地被“復制”,聽課也就成為當時最受教師歡迎的業務提高方式,訓練板書、語言表達等基本功成為許多語文教師提高業務水平的主要內容。
二、語文新課程呼喚研究型教師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原有課程體系、課程觀念的徹底變革,是一次系統而整體的改革。在語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單純依賴過去教學經驗進行教學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具有更多的教育智慧。
1.教學重心的轉變增加了語文課程實施的復雜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語文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展是語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是對傳統語文教育價值觀的超越,標志著語文教學的重心從“關注語文學科”到關注語文教學中的“人”的轉變。
這個重心的轉變,使得語文教師再也無法僅僅依據已有經驗進行教學。首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情況外,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情感以及價值觀的變化情況,也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關注的內容。其次,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存在差異,因此,一位語文老師設計的教學預案未必適合每一個學生。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過去的語文教學積累的經驗顯然是無能為力的。
2.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使得語文教學充滿可變性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最能動的因素,當語文新課程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后,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以后,語文教學過程就充滿了許多可變性因素。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漠視,甚至,對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偶然出現的“意外事件”,也縱容教師使用“應變技巧”拽回預定軌道。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實際上可以按既定程序主宰控制,運用已有教學經驗也就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三、研究是教師實現“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的必要途徑
與傳統“經驗型”的語文教師相比,“研究型”的語文教師最大特點就是具有理性思維。“研究型”教師是具有先進教育思想武裝的實踐者,是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探索者。
1.通過研究形成新的語文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不同于普通知識,語文教師不能指望參加幾次培訓班、閱讀幾本相關專著就能獲得。對待新課程,語文教師總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與思維方式解讀的、獲得的理解未必就是語文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只有在語文教學中經過研究,讓頭腦中原有觀念與語文教學實踐中親歷的過程相結合,通過沖突實現融合,成為語文教師教學活動的行為準則,才能說語文教師真正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
2.通過研究正確認識語文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新現象
實施語文新課程給語文教育帶來許多新的變化。如果用原來的觀念去看待這些新變化,因它們與過去的習慣情況不同,語文教師可能會因此產生懷疑,進而動搖對語文課程改革的信心;如果機械套用語文新課程的詞句去簡單說明這些新變化,語文教師又會被一時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做出與語文新課程精神相悖的解讀,實行與語文新課程目標相背離的做法。
3.通過研究獲得體現語文新課程要求的教學策略
對語文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新問題,如果一味地用過去的經驗去處理,往往容易陷入困境。這時,語文教師要進行認真反思,從失敗中尋找原因,堅決革除傳統經驗中的錯誤做法。通過研究,探索新途徑、新方法,逐步獲得體現語文新課程要求的教學策略。
總之,在實施語文新課程過程中,教師要完成從傳統經驗型向研究型的轉變,就應從研究的角度走進新課程。
(作者單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