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實質上就是教師駕馭學生思維的能力,也就是說教師教學生“學數學”,實質上就是在教學生“學思維”。而提問在某種程度上能更好地滋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一、教者善問,以引促教
要想學生具有良好的提問意識,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提出問題的能力。那么,教師應圍繞什么來提問,才能把相互關聯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問題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的基礎上學習、掌握知識并發展思維呢?
1.圍繞教學目標
目標是一堂課的中心和靈魂,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師的提問也應緊緊圍繞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來提問,發展學生的思維,這是有效教學的一個基本特征。
比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可以先提問:“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它們當時是怎樣推導出來的?”當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把三角形轉化為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后,教師可以適時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家會求,那么三角形的面積到底應該怎樣求呢?”當學生根據轉化后的圖形與三角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可以再次提問:“那么,現在要求三角形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呢?”“如果給你一條紅領巾,你會求出這條紅領巾所需要的面料嗎?”
一連串的提問,一次又一次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這樣的提問不但能節約許多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2.圍繞生活實際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善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在課堂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乘法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優化學生的思維過程。在與學生親切的交談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家住的樓,一層有幾戶?一共有幾層?”當學生興致勃勃地回答后,教師可以話鋒一轉,“那你能很快地告訴我,你們樓上一共有多少戶嗎?”“你是怎樣計算的?”“都可以怎樣算?有沒有別的算法?”
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調動起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圍繞數學能力
數學教學實質上是教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過程。利用數學思考來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
比如,教學二年級乘法這一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出示一幢樓,問學生“要想知道這幢樓上有幾戶人家,我們首先得知道什么條件?”當學生說出“必須知道有幾層和一層有多少家時”,教師可以及時追問“知道了有幾層和一層有幾家以后,怎樣計算才能知道這幢樓一共有多少家呢?”
在這里,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主要條件,在各種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再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二、學者勤問,以思代學
教師有了問題意識,同時也擁有了一定的提問技巧與能力之后,就要幫助學生來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注重保護學生提問題的興趣;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提問;最后,教師要在不斷地發現、肯定、認可中,培養學生勤于提問、樂于提問的思維品質。通過積極的提問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可以真正使我們的數學學習成為思維的“體操”。
讓學生圍繞生活,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提問就是運用知識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是思維創造性發展的過程,比做幾十道、甚至幾百道題都有效果。
三、教學互問,成就成長
新課程提倡教與學的過程應是和諧統一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生在從教師那里不斷地學習新知、運用新知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效果,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而教者與學生的相互提問,成為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提升的一個支點。
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用方程解決問題”一課時,當學生運用方程解決了問題后,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還有問題嗎?”學生想了想說:“老師,我們覺得用方程解決問題很好,可是我們就是不明白,為什么用算術一下子就可以解決了的問題,非要用方程這種麻煩的方法來解決呢?”
正是學生的這一問,促使教師對課程進行思考:“方程在此時出現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方程在什么問題情境中出現才是最佳?”
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教師的提問能力將成為教師專業化的又一基本內功。而學生提問能力的不斷提高,將不斷滋養、優化思維,同時也將為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河南省安陽市劉家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