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教育機制,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它作為獨特的教育機構,興起于唐代末期,是私學的高級形態。書院的教育方式、方法靈活多樣,在教學管理方面表現出一些與官學顯著不同的特征。筆者認為,傳統書院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背景已不復存在,但我們可以理性地選擇書院文化中的一些長處,以幫助現代小學德育方面的改革管理。
一、書院文化的一些特點
1.重修身,定學規
古代書院德育尤其重視對學生的修身教育,其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孝悌教育、人倫教育、誠信教育、立志教育和義節教育。而對這些修身的要求都鮮明地體現在了書院的學規中。當時,每一所書院都有自己擬定的學規,它包括教學的法則、學生為人和習文的守則、為學的次第與方法等。
2.重自學,倡讀書
書院里面的大師雖然也常會給學生面授講課,但往往只是提綱挈領,注重讓學生自行領悟。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書院教學最主要的內容在于指導學生讀書,強調學生自己用功讀書。如,清代學海堂的學生需精讀《史記》《漢書》《三國志》《文選》《杜詩》等書,力求將書讀得廣,讀得透。
3.重會講,倡自由
學術自由是書院文化的核心,學生在書院文化的熏陶下,養成了獨立自主的文化人格。在書院里,師生間可自由討論學術,交流思想,評論時事。最能表現書院學術自由的當屬會講制度。會講作為一種研討學術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作為一種制度則發生在書院出現以后,它也為書院的自由講學樹立了典范。
4.重榜樣,重環境
書院倡導以先圣先賢的道德人品為楷模,陶冶學生的品德,樹立教育規范,激發學生的道德使命感及社會責任感,促其見賢思齊。書院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也非常注重環境的影響,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用建筑裝飾、書院氛圍等來啟發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
二、書院文化對現代小學德育的啟示
1.弘揚學生的主體性
書院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從現今學校德育教育的現狀來看,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還是處于接受或被灌輸的地位,他們腦海里被教育者灌輸了各種抽象、空洞的道德規范和概念。這樣的教育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使得學校德育成效甚微。德育要想取得好效果,必須堅持以學生自我教育為基礎。
2.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
書院一直注重道德實踐。筆者以為,道德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理性實踐,它需要受教育者通過道德實踐活動來表現,使道德要求內化為內心的道德自覺,從而真正提升道德境界。實踐證明,受到好的道德知識教育并付諸道德實踐活動的教育才能達到德育功效。
3.重視榜樣的引領性及環境的育人性
書院注重通過圣人的崇高形象激勵學生。在當今教育中,設立祠堂祭祀先賢顯然不現實,但這并不妨礙宣揚榜樣、楷模。學??赏ㄟ^多種形式,讓學生樹立信仰,找到精神楷模,同時在環境建設過程中結合本校或本地實際,發揮各自特色,創造性地挖掘本校的人文底蘊和校園文化的特色,培育具有新書院文化特質的學校精神。
4.重視修學合一及學術爭鳴
古代書院把修身和為學緊密結合。但現今學校德育教育已成為普通的“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日益出現隔閡。新時期學校教育理應強調修身,讓修身與為學合一。同時,重視討論,開創具有爭論性的講堂活動,請師生上臺宣講,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讓學生感悟到更多的東西。
三、書院文化在現代小學德育工作中的個案探索
研究書院文化對于我們繼承發揚古代優秀文化教育傳統,取書院教育之長,補現代教育之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所在學校,在繼承辦學傳統優勢的前提下,根據現有的校史、校情,提出了“承傳書院文化精粹,打造現代精致教育”的辦學理念,走“精致+精品”的教育發展之路,學校德育也堅持承傳書院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引領學校教育邁向卓越。
1.開展“我是書院小名人”主題活動
承傳“關注社會,德行一致”書院德育精粹,實施“自強有為”的德育,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礎。開展“我的修養我磨礪”活動,以“學書院名人雛鷹爭章、我是書院小名人演講會、十佳小院士評比”等活動為載體,突出書院德育注重躬行踐履的重要性;開展“我的休閑我實踐”活動,以“走進警營”“走進社區”“走進博物館”等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突出書院德育的社會教化功能;開展“我的組織我當家”活動,組織學校少代會,開展隊長學校培訓實踐活動,突出書院德育、注重學生自治管理。
2.開展學書院文明禮儀教育活動
組織“學書院文明禮儀,做鑒小儒雅學子”主題活動,開展學禮、懂禮、行禮、寫禮等系列活動。學禮:組織編寫《學生文明禮儀手冊》,明確學生的學校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具體規范,并請學生將“約禮十條”銘記在心。懂禮:強化紅領巾自治管理,充分發揮隊長隊伍,強化訓練,養成習慣,讓習禮尚德成為學校靚麗的校園文化。行禮:完善激勵評價機制,拓寬禮儀之星推薦渠道,優化文明禮儀班考評機制,力促人人爭當禮儀之星。說禮:每周國旗下的講話圍繞“禮節、禮貌、禮儀”三禮主題展開,組織新老學生文明主題交流分享會。寫禮:鼓勵學生撰寫文明日記,每周展評并進行文明接力棒活動。
3.創新小講堂、小院士活動
吸取書院集“讀書、問答、講論、辯論”于一體的學習方法,弘揚其“百家爭鳴,自由交流”的精神,在組織學生進行主題活動交流分享的基礎上,將辯論引入鑒湖小講堂,擬設“三道杠要不要聽一道杠的、小學生上網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問題,通過經典的講堂活動涌現出一批有思想、會思辨的精良學子,以彰顯書院會講制度。為弘揚“自主成才,自為人生”的書院育人思想精粹,更好地激勵每一位少先學生成為精良人才,組織“小院士”評比活動,由少先隊擬定評比的具體條例,經層層考核推選,確定“小院士”及提名獎名單,并進行隆重表彰,讓學生在激勵中成功,在成功中成才。
4.創立禮樂教育院
學校整合小海燕攝影俱樂部、明珠合唱團、金色童年管樂隊、太陽花美術工作室、小孔雀舞蹈隊等十余個紅領巾精品社團,將學校最北面的整幢樓裝修一新,創立“禮樂教育院”。在硬件條件上實行“單門獨院”,在管理策略上實現“品牌提升”,建立自主、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努力將禮樂教育院建設成特長學生的培養基地,學校特色教育的展示場地,使學校特色教育“神形兼備”,可看可學,進一步彰顯藝術教育品牌。
5.創設各類活動課程
組織編寫《德育三字經》《走進書院名人》《初探鑒湖文化》《暢游國學林》等內容系列的校本教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地域文化、書院文化;構建“童心悅讀活動、班級書吧、班級讀書會、讀書節、書香家庭”等多維一體的閱讀課程體系,力求立體輻射,整體帶動;開展藝術節、游戲節、科技節、讀書節、體育節、英語節、教科節等節日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和發展的平臺;進一步落實“管樂”校本課程的實施工作,將“空竹”作為學生大課間活動內容,外聘校外輔導員,編印校本教材,為精品社團創建打下良好基礎。
在現代小學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充分挖掘書院文化的精華,以揚棄的態度將其轉換為學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應是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工作者只要深入了解書院文化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就定能承傳書院文化精粹,打造現代精致教育。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鑒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