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學生,即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自己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6周歲以下的未入小學的學生。此時期是學生認知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關鍵期,是決定未來一生社會化順利進行的重要奠基時期,極易產生心理問題。隨著外出務工人員規模不斷擴大,農村留守學生數量與日俱增,其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學校面對這一特殊群體,分析其原因,加強其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我們認識到學校的優勢,充分發揮其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以下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普及心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掌握輔導技術
研究表明,留守學生在敵對性、焦慮程度上均高于正常學生,平時與父母缺少有效的溝通,排解不暢,導致嚴重的情緒困擾,這些心理問題的淤積不僅影響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也為日后道德過錯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出現埋下了隱患。農村學校要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先從教職工入手。
1.加強學習心理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術。組織全體教職工學習相關文件精神,了解心理健康理論,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最佳時機、基本原則、實施途徑等。通過學習,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技術,化解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沖突,排解他們認知和情緒上的困擾,指導和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問題,幫助他們度過留守期間的心理危機階段。
2.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我們引導教職工以身作則,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以健康的人格影響留守學生,用實際行動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摒棄不健康心理,萌發關心他人、樂意與他人分享等優良品質。還教育教職工密切關注農村留守學生心理需求,生活上多噓寒問暖,學習上多幫助輔導,情感上多交流慰藉,交往上多鼓勵指導,增強信心,減輕焦慮,糾正不良習慣,和顏悅色,通過正面語言暗示,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控。
二、創設良好環境,開展幫扶互助,培養積極情感
1.創設愛與理解環境,開辟情感宣泄區。教職工根據學生特點,結合實際、利用農村資源。(1)創設充滿“愛與理解”的環境。如班級物品擺放整齊,墻壁布置色彩柔和,注重孩子參與,活動區布局合理,材料豐富充足,活動有條不紊,自然緊湊等。(2)創設“情感宣泄區”。如利用樓梯轉角、班級角落,用草席圍成“心情小屋”,用廣告布當門簾布置“我的秘密”區等。當孩子傷心生氣、失望孤獨時,他們可以進區抱抱洋娃娃,說說悄悄話,打打布沙袋,看看小圖書……教職工視具體情況加以指導,這樣的宣泄區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特別是讓留守學生的消極情緒得到宣泄,在自我調節過程中發展和完善了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其良好情感。
2.建立心理成長檔案,開展幫扶互助活動。(1)每學期初,對留守學生進行摸底登記,建立每人一袋的心理成長檔案,教師隨時記錄留守學生在校在園生活、學習的心理表現與變化,進而分析原因,尋求對策和采取教育措施,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2)加強對監護人的再教育。開辦“家長學校”,邀請專家和有經驗的家長開設心理講座,促進家園溝通,如利用春節、國慶等假期,組織培訓外出民工;定期培訓留守學生的代理監護人,教育他們努力使自己具備明朗、達觀、善良、誠實等心理素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增加感情交流,如睡覺前多給孩子講故事,多與孩子一起旅游、收看節目等,培養留守學生樂觀向上的情緒,增長見識,改變恐懼怯生心理,提高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教育監護人認真關注地引導留守學生說話,鼓勵孩子表達心中想法,說出煩惱和需求。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有針對性地對出現心理問題和障礙的留守學生及家庭進行輔導。(3)開展家庭結伴活動,組成互助小組,合作交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來自周圍環境的重視和關愛有利于增強留守學生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我們經常邀請留守學生到非留守學生家庭做客,安排志愿老師或家長充當“臨時媽媽”,指導他們進行交往,培養合群性和歸屬感;龍美小學與附屬學校聯合,以村為單位結成4個“留守兒童成長互助小組”,開展結伴、游戲、聚餐、學習等形式的社會模擬活動,通過與不同年齡、性別、性格的人交往,解決農村留守學生任性、自我封閉、不合群問題,讓他們在與同伴、哥哥姐姐的交往中健康成長。
三、有機融合滲透,重視成功教育,促進心理發展
1.重視融合滲透,培養個性品質。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日活動有機融合滲透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如體育活動中教育學生不怕困難、勇敢堅持;科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等等,培養個性品質,增強自尊自立意識,促使留守學生的心理全面發展。
2.關注成功教育,強化意志行為。我們特別關注“成功教育”,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自信心和意志力最有效的途徑。通過自己的努力辦成一件事情,克服一個困難,獲得一個成功的過程中,鍛煉留守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意志,樹立自信心。我們經常組織有益于留守學生身心發展、學生感興趣的游戲,鼓勵和指導他們積極參與與合作交往,培養樂群、合群、樂觀的性格,讓他們在感受樂趣的同時,也感受集體溫暖與應有的心理歸屬和安全感。如建筑游戲中,我們搭建了高大漂亮的住宅樓,在引導小朋友“怎么辨別是誰的家?”時,一向沉默寡言的留守學生友豪小朋友提出建議:“可以在每幢住宅樓的墻上貼上樓號,在每個門上貼上門牌號。”他的意見得到一致認可,我及時用積極的語言表揚了他,并鼓勵他幫助大家制作樓號和門牌號,他克服困難,努力地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12個數卡,獲得了成功與掌聲,樹立了自信心,有效地推動了心理健康更好發展。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做法,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許多不足。今后,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學校在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開展諸如“關愛留守學生,爭當愛心媽媽”一類的活動,通過更加廣泛的宣傳和幫扶,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活動中來,形成全社會關注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促進農村留守學生心理更加健康、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 郭招聰: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龍美小學 鄭麗莉: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仙夾中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