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形成,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訪是教師與學生家庭的零距離接觸,是維系教師、家長、學生的紐帶,在學校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班級中有個叫侯凱的男孩,個子不高,長得黑黑的,圓圓的腦袋,胖胖的臉,濃濃的眉毛下閃著一對大眼睛,烏黑的眼珠挺神氣地轉來轉去,一笑,嘴邊還有兩個小酒窩。他學習一般,就是經常不完成作業,不是忘做了就是落在家里了。一天,于老師帶來這樣一個消息:晚飯后,他去侯凱家,告訴家長孩子的在校表現,讓家長能督促一些。可家長卻說:“孩子好多天都不背書包回家了,老師根本不留作業。侯凱他爸把在外面玩得正歡的兒子喊了回來,不容分說地踢了兩腳:“老師留的作業怎么不寫?”“老師沒留!”又是兩腳。“再說一遍!”“就是沒留!”“書包呢?”“在學校。”“還在撒謊!”這時他爸舉起手來又要往臉上打,于老師連忙去阻攔,這時孩子才發現于老師在,知道瞞不住了,才邊擦眼淚邊說:“我把書包藏在咱家柴火垛里了。”……聽到這里,我的直覺告訴我應該去家里了解一下孩子的情況,否則這孩子就徹底地成為一年級的學困生了,那不就徹底毀了他的一生嗎?
放學后,愛人用自行車馱著孩子陪我一起去了他家。到了他家,我們看到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遠遠的一個黝黑的老人迎了出來,熱情地把我讓到屋里,簡單而凌亂的陳設映入眼簾。原來孩子的母親在他5歲時就離開了這個家,他一直跟著父親和爺爺,他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平時,就他們三個“大男人”一起生活,甚至家里連個女人都沒有,凡事都是大男人“粗暴”地去解決,弄不好就挨一頓揍,所以造成了他如此的性格。
交談中爺爺的眼角一直掛著淚水,如果不是母親出走的原因,他將生活得多么幸福快樂呀!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嬉戲,他總是偷偷地哭。聽到這里這時,我的眼睛也濕潤了,嗓子里好像有什么東西堵著似的。此時的我已經把他的種種壞表現都咽了回去。叫了在門框邊上站著的侯凱,用手愛撫著他的頭告訴老人說侯凱在班級很能干,而且也很聰明,我很喜歡他,如果他再能按時完成作業的話,那就更討人喜歡了。就這樣,與家長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動聽的話語,沒有彼此的客套,有的只是真誠,有的只是老師的殷切希望,在對孩子無盡的愛中完成了這次家訪。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十分難過,我的腳像灌了鉛一樣沉重。這種單親的家庭缺少的是母愛,缺少的是與孩子之間心與心的溝通。所以以后我給予他的不僅僅是老師的關懷,還要賦予他更多的母愛。
令人欣慰的是第二天孩子竟然上交了作業,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只看到他不好意思地低著頭,嘴角卻掛著從來沒有的微笑。
從那以后,孩子不完成作業的現象越來越少。天天放學后主動留下幫我打掃教室,我們邊干活邊聊天。做完“家務”,再邊輔導功課邊給他縫縫衣服、釘釘扣子。漸漸的,他的學習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通過那次家訪讓我懂得:只有愛孩子,才可以教育孩子。愛是通往成功的橋梁!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富裕縣龍安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