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該如何上?這一直以來就是我心中的困惑。讓學生讀好書、寫好字毫無疑問應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可是,反復嘗試后,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學生把書讀流利、通透了,卻沒有了指導寫字的時間;如果將生字學扎實了,書寫規范了,書又讀得不流暢了;兼顧兩者,又落得個兩頭都不扎實。讓我不知如何取舍,甚是困惑。因而,心中常有“我是否會上課,課該怎么上”的疑慮。
一、設計新穎,激發興趣
教師的設計新穎、獨特、大膽,教學讓人有清新之感,教學流程令人耳目一新,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指導嘆詞在朗讀中的運用,利于學生體會句中包含的感情,并能很好地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和寫法訓練的指導也很充分。再如《三打白骨精》,選自我國古典小說名著《西游記》,課始,某老師播放了動畫片版的主題曲,這段生動的開場白,不僅營造了和諧寬松的閱讀氛圍,更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的動機。
二、明確目標,強化預習
學習新課文之前,一定要求學生預習,且必須有明確的預習要求。我想,語文的工具性不僅僅應該體現在學生會運用語言文字,也應該表現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預習的習慣不僅要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教學中完成,還應貫穿在語文老師每課的教學中,貫穿在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涯中。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
三、有效初讀,整體感知
“書不讀熟不開講”,于永正老師如是說。一些教師不注意讀通課文的訓練,課文學完了,有些孩子還讀得結結巴巴,第一課時要扎扎實實地落實讀通、讀準、讀順的要求。首先要舍得時間,放手讓學生試讀,一段一段地過,一節一節地讀,每一個孩子要與文本親密、充分地接觸,教師要利用好小組這個群體,讓每個人都有閱讀、傾聽以及評價、糾錯的機會。其次是要明確讀書的要求,一讀二讀三讀,各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目的,解決什么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讀書,而不是茫然地機械地照本宣科。第三是讀的形式要多樣。比如出聲朗讀、靜靜默讀、帶著問題讀,或教師導讀、范讀,引領學生回讀、反復讀,以達到正確、通暢的初讀效果。
四、學習字詞,掃清障礙
對于學習生字新詞,落實識字任務,完成字詞教學時第一課時的要求,教師要舍得花時間,把識字、寫字抓細、抓實,有針對性、有取舍地巧妙指導和引領,不面面俱到,不機械、重復、單調。三個學段,應有所側重。低段在了解層面,中段到理解程度,高段要能推想意思,體會表達效果的火候。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四年級語文,老師有扶有放,指導識字寫字的時間較為充足。五年級語文,老師重在檢查預習,充分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六年級,則將自主權交給學生,互相學習,互相糾錯,老師僅對重難點稍作提示。
五、優化評價,重在激勵
盡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屢屢出乎教師的預料,但作為教者應不慌不亂,用激勵、積極性的語言評價,用靈活的方法引導學生,如果教師始終表現出精神飽滿、活力四射的狀態,有的學生在他的引領和感染下,就敢于大膽發言,而且說得十分精彩。
六、立足課堂,拓展閱讀
讓學生堅持課外閱讀。語文教材只是教學的材料,每篇課文只是學習的一個范例,更多的應教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唯有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提升。如《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我們就可以借助這篇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掀起學生讀《三國演義》的熱潮,從而不斷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以上僅僅是閱讀教學第一課時的一些做法,在具體應用的時候應當根據教材、教者、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變通。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用智慧、用激情去演繹每一節課的精彩。只有不斷總結經驗,探尋思路,才能使教學藝術臻于完美,教學質量不斷攀升,才能讓我們的學生享受每一個40分鐘。
(作者單位 遼寧省阜新市細河區民族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