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開課時,一位教師正在繪聲繪色地講課,教室里靜悄悄的,聽課教師和孩子們都很投入。忽然,一只不懂事的小蜻蜓飛進了教室。兩只靈活的小翅膀一個勁地煽動著,發出了“撲棱棱”的聲音。這時,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用手一指:“哎呀!小蜻蜓飛來了!”這時,哄笑聲和討論聲混成一片。這位講課的教師頓時亂了手腳。為什么在教師教案備得很充分,發揮也很好的情況下會“砸鍋”了呢?這就是因為天有不測風云,沒能發揮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這些天真活潑的孩子上課不知道能出現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這時,教師不可使用“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的語言,如果教師這么一說,孩子們會更“上臉”。這時,就需要你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及時地處理好眼前的這樁“大案”,一切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孩子由于年齡小,所以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引起興趣的轉移、注意力的分散。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絕不能夠拘泥于事先安排好的教學內容,應順應大多數幼兒的興趣,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思路和手段,滿足幼兒的認知需求。這就需要教師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穩定自身情緒
教師的應變能力是在冷靜沉著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所以,教師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有助于解決問題。課堂上發生的許多問題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教師如果不能迅速地了解所發生的事情,就不能及時地作出反應,也就無法靈活地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如上述例子,教師首先應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先鎮靜下來,緊接著平靜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后馬上思考用幾句極生動有趣的語言把孩子們的注意力拉回來,并讓這位“小客人”成為推動小朋友學好這節課的動力。比如:“哎呀!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我們快快拍拍手歡迎小客人(鼓掌)。小客人是來看看小朋友怎樣上課的,看看誰上課的時候表現最好,并且學得最好。”如果教師這么一說,單純的孩子們會一下子靜下來齊刷刷地坐好,并且非常積極地表現自己,認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通過這件事,讓我也發現了另一種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的教育方法,那就是隨機地組織語言,可以使孩子在輕松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
二、尊重幼兒,趁熱打鐵
教學中的偶然事件,好些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教師在講課時出示一幅人的五官簡易圖,沒有頭發,結果孩子們哄堂大笑,說是個小和尚。課堂頓時亂成一片。這時教師千萬不可制止或訓斥孩子,在快速穩定自己的情緒之后,馬上在腦中反應出解決的辦法。這時教師可以說:“他呀,是個不講衛生的臟孩子,從來不洗頭發,所以頭上生了許多的小蟲蟲,小蟲蟲使勁地咬呀咬,沒辦法,他只好把頭發給剪掉了。”如果這么一說,孩子們會靜下來,這時就可以趁熱打鐵上一節衛生課了,這樣平時不愛洗頭、不講衛生的難題也就輕而易舉地在課堂上解決了。
三、適當使用肢體語言
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臉上的喜怒哀樂,每一種表情的變化,都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例如,你走進教室發現教室吵吵鬧鬧,像開了鍋一樣,一聲大聲的呵斥根本就無法停下來,這時可用右手的食指頂住左手的掌心做一個停的姿勢,于是孩子們很快就會停下來,這比喊一句“坐好了”的話要好得多。
四、適當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
教師幽默的語言很有價值,能活躍課堂氣氛,能開闊孩子們的思路,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如一段精彩的故事正講到高潮的時候,孩子們樂得又蹦又跳,簡直不能自控,這時教師可躡手躡腳地走到門口,然后再輕輕地走回來,用神秘的口吻說: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兔媽媽來了,說小朋友把它的兔寶寶給吵醒了,那小朋友該怎么做呢?這時孩子們就會安靜下來。
既然應變能力對于教學過程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如何提高應變能力呢?首先,我們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加大知識的儲備量,心中有了知識,才能將意外問題盡可能地解決。另外,對于課堂上的意外事件,教師應有積極面對的心態,有效地把突發事件轉變為教學的一部分。
教師只有通過自己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積極合理地應對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才能看到我們希望的結果。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