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的觀念在眾多不同層次上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數學教學時,應該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數學教學應具有的“數學味”;既要主動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親近數學、了解數學、運用數學,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去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讓學生在一個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圍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關鍵詞:生活與數學;有效橋梁;生活味
數學的觀念在眾多不同層次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其實也是我們為什么要教數學的一個原因。我們在數學教學時,應該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數學教學應具有的“數學味”;既要主動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親近數學、了解數學、運用數學,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去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
一、結合生活經驗,在創設活動中學數學
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和計算”時,我就把教室模擬成一個超市,并到學校附近的小賣部借得一些實物,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再現學生生活中的情景,開展活動。如,買一包餅干1元6角,付給對方2元,會如何找錢?通過多種類似場面的出現,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元、角、分的計算,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新知。
二、通過實踐操作,發現知識,學習數學
如,在教學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我在教學中,關鍵是抓住“任意的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節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拼三角形,小組討論三角形邊的關系,通過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學生親自體驗“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的普遍性,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主的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獲得成功的機會。
三、運用生活實例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有著其特殊的應用價值,能活學還不夠,還應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使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數學學習生活服務,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比如,買飲料500毫升裝的是3.5元,1500毫升裝的是8元,買哪種飲料劃算?
四、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數學知識
如,在學習“統計”后,老師布置這樣的任務:咱們班要開元旦聯歡會,你們想開設哪些表演項目?怎么設計更合理?學生經過激烈的爭論后,會主動去調查大家感興趣的活動,運用統計知識展開調查、收集、整理數據,再進行分析。
五、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讓全班44個同學分組,自愿結合,每6人一組。結果,同學們無論怎樣結合,都多出2人,這時和“有余數的除法”聯系起來,同學們自然地就知道多出的2人是余數,教師再因勢利導,學生便清楚地理解了有余數除法的道理,輕松完成了本節課的難點。
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一種符合現代數學發展的本質和趨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未來社會需求,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反思,把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知識,從而合理有效地建構起數學是認知結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新課標下現行教材強調把實際的數學問題還原為取之于學生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讓他們真正地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感觸生活。”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讓學生在一個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圍中熱愛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參考文獻:
[1]亦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0(03).
[2]韓家榘.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能力[J].人民教育,1980(10).
(作者單位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魏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