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種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同樣存在于師生交往之中。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
孔子說過:“親其師,方可信其道。”教育學家贊可夫也強調:“就教育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著名教育家保羅·佛萊雷說得好:“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教學。”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高,對學科的體驗和感受,主要是從課堂教學中獲得的,教學交流的功能也主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你講我聽”的傳統教育模式已不能體現交流與對話。目前,小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對話的形式主義,師生交流中存在的壟斷性和獨裁性,壓抑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主體性得不到尊重,課堂缺少有效對話和溝通,教學就缺少生機與活力,教師也會缺少專業化的提升。
教學本是多元多向、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的有機整體,教師用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境界,學生則以表情、動作和語言相回應,表明自己的理解和態度,師生以對話和交流的方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在教學的互動中,不僅有師生間和生生間的交流,還應有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對話與交流的成功與否,決定著教與學的有效性。
教師的言語和行動是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教材,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用規范的語言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
教師要創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渴望交流、敢于交流,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尤其是鼓勵“學困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同時,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應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去,并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地進行鼓勵、引導和幫助,以使他們充分體會到合作交流的樂趣。
學習離不開交流和討論,交流時我們要找準切入點,在學生充分思考后,要求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路、方法、觀點、理論,只要學生真正參與了學習。錯的可以糾正,正確的會獲得掌聲。同時采取多種形式激發鼓勵,活躍思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學習及表達的機會。通過表揚、比賽等方法,把學生緊緊地吸引在課堂教學這塊磁塊上。
總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做到及時、認真、誠懇和科學的溝通,就一定會產生預期的效果,而艱辛的溝通、費力的溝通和被人忽視的溝通,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 吉林省柳河縣向陽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