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國際貿易交流日益頻繁,外語人才為我國對外交往、貿易、經濟合作等作出了突出貢獻,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高職高專院校也愈來愈重視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和培訓力度。然而如何來看待出現在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問題,對于在學習當中已經出現的問題,又該如何對其進行應對,對此簡單談談看法。
關鍵詞:高職高專學生;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
一、我國目前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
首先,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英語底子薄,整體水平不高,相比較而言,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比普通高校入學的大學生英語底子差,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的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要求。其次,學生英語學習的態度及學習動機有待提高。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出于應付學校課程設置考試及取得英語證書要求。再次,在實際教學中,呈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但由于基礎差,在實際英語學習當中遇到挫折后則失去信心;另一種是學生對英語學
習興趣低,學習感到比較吃力,則基本放棄。
二、對目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的看法
對于目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現狀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教師應如何來看待?如何改進?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無疑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會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筆者從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的角度出發,談談自己對目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現狀
中出現的問題的看法。
首先,通過教學實踐,教師通常發現我們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英語學習呈被動學習狀態,基本適應填鴨式教學,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則需要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改變他們的傳統學習觀念,化被動為
主動,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
其次,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存在畏懼心理問題。不少學生對英語學習表現出一種焦慮現象,從而產生一種緊張、沮喪、畏懼心理及抵觸情緒。然而這種現象在英語課堂及英語考試當中尤其明顯,有少部分學生則選擇逃避學習英語。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起到引導作用,化解他們的心理焦慮,消除心理障礙,重新培養他們對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到自我成就感,樹立自信心。
三、針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應對
策略
1.我們必須設計貼近高職高專學生的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單調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比如:課堂表現優秀者可增加平時分予以獎勵或采取語言表揚,而不是懲罰。教師應充分地利用語言的交際性鼓勵每個學生都踴躍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心理上的焦慮。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合理運用誘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興趣在英語學習中尤為重要,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并在此過程中充分表現自我。對英語越感興趣的學生在教學實踐中被證明學習動力和信心越高,學習成績會隨之相應的越來越好。因
此,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方
法,注重文化知識的導入,使上課內容豐富多彩,從而帶動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及積極性。在課堂中輸入異國文化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了解世界文化,同時也能引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原來在學習中產生的那種焦慮、緊張、沮喪,甚至于退縮、封閉,乃至放棄的心態,隨著文化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習者的心理情感必然發生改變,從而帶著興趣來學習,這種美妙的感覺將伴隨著學生走過整個學習過程。
3.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和現代化教學設備及系列多媒體教學設施
在課堂教學當中,多媒體的信息傳輸方式令上課內容生動、直觀,更便于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理解。教學實踐證明,在課堂中有效地使用多媒體設備來展示文化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英語學習的有效方式。正是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具備媒體多維化的特點,使得各種媒體有集成性和交互性,因此可以有效促進語言教學。
另外,必須豐富高職高專院校的科研圖書資料,基本滿足教師
的課題研究需要,讓教師通過實踐引導教學,在教學中豐富教學理論,科研與教學齊頭并進。
4.加強教師的自身素質建設,豐富教師的專業文化知識,注意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文化教學內容
另外,高職高專的外語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參加語言教學的培訓機會和時間不多,一般來說,出國進修是教師了解外國文化的最佳途徑。因此,目前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師必須面對并處理好兩大問題:第一,豐富并增強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模式;第二,有計劃、有目的地增加教師學習培訓與交流的機會,為更好地對高職高專學生進行有效的
英語教學做好準備。
四、結論
總之,就目前高職高專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而言,我們須設計貼近高職高專學生的課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當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同時,作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師,我們要加強自身的素質建設,有效地利用高職院校提供的相關語言教學培訓機會認真鉆研業務,提高教師的教學策略
模式,總結教學經驗,拓寬知識面,從而創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思想,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服務。
參考文獻:
[1]Berger,P.L.and Luckmann,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M].New York Dou-
bleday,1966.
[2]Bloomfield,L. Language [M].New York: Holt, 1935.
[3]Halliday,M.A.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 London: Arnold,1978.
[4]Samovar, L. and Porter, 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5th edn. Wadsworth, 1988.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7]胡壯麟,劉潤清,李延福.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10]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11]吳尚義.語言與文化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12]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
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