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的模糊性是語言的基本屬性之一,如同語言的社會性、符號性、系統性、生成性、冗余性一樣,各種語言不無具有模糊性,英語也不例外。就模糊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二者之間的關系等方面談談認識,以期拋磚引玉,與同行一起探討這個新學科領域的話題。
關鍵詞:模糊性;英語教學;教學大綱
自從最早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電機工程系控制論專家查德(L.A. Zadeh)在《信息與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雜志上發表論文“模糊集”(Fuzzy Sets)開始,就標志著模糊學或模糊理論的誕生,隨著模糊理論研究的發展,模糊語言學(Fuzzy linguistics)也應運而生。雖然,模糊語言學是最近二三十年才興起的一門學科,并且是介于語言學與模糊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然而,由于它是研究語言和言語中的模糊現象的學科,其模糊語言的理論和方法可以用來指導外語教學。因此,從它的誕生開始就引起了語言教學領域,尤其是英語教學領域的高度重視。
一、模糊語言學與英語教師
盡管模糊語言學是語言理論學科系列中正在形成的一門新學科,但由于在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中模糊事物和人類思維中模糊概念、模糊邏輯的普遍性,更由于模糊的特征是英語語言的一種重要的自然特征,作為英語教師要搞好英語教學,就非常有必要在語言理論基礎方面增加模糊語言學的理論知識。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英語教師具備了一些模糊語言學的基本知識,就能較好地把握語言的模糊性,在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與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打交道時,處理和解決語言問題就能更加靈活得體。例如,在英語翻譯教學中,模糊語言學理論尤為重要。我們知道,由于自然語言中絕大多數詞都是模糊詞,因此,在翻譯時處處都會遇到模糊言語現象,也迫使譯者在處理這些現象時使用模糊翻譯方法。下面引用一段歐亨利小說(While the Auto Waits)中的描寫來說明這個問題:
To repeat:Her dress was gray,and plain enough to mask its impeccancy of style and fit. A large meshed veil imprisoned her turban hat and a face that shone through it with a calm and unconscious beauty. She had come there at the same hour on the day previous, and on the day before that;and there was one who knew it.
再敘述一下那位姑娘吧:她身著灰色衣服,十分樸素,但很時髦,又非常合身,一條大網面紗遮住了她的頭巾式無檐帽和面孔,但透過面紗,仍能瞥見她那文靜而又美麗的臉龐。她昨天、前天在同樣的時候來過這兒,坐上片刻。幾天來,有一個人注意到了這種情形。
對比以上譯文,可以發現在對英文的翻譯中使用了許多語義模糊的詞語,就連動詞Shone的原意也不得已而忽略了,代替以模糊表達意思“瞥見”。而在上面這段文字中(尤其是在文藝作品的翻譯中),如果不采用模糊表達的翻譯方法,既無法將原文的基本意思展現出來,更談不上翻譯文學作品要達到的“信、達、雅”的標準,自然也談不上文學翻譯的再創造了。由此我們也體會到,作為英語教師掌握一定模糊語言學理論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運用模糊語言學理論正確認識教學大綱的模糊性
統一的英語教學大綱是英語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可以說是英語教學的指揮棒。然而,由于教學大綱內容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彈性和不精確性,也就是在此談到的模糊性,當在看待英語教學大綱時也不能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硬性準則。例如,在針對全國普通高專頒布的《普通高等??朴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教學目的的內容是:“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币陨隙潭痰囊欢卧捑桶藥讉€模糊限制語,譬如“必要的、初步的、一定的”。這些不精確的用語本身就說明了高專英語教學目的具有模糊性,而這些模糊性的限制語又恰恰說明了高專英語教學目的適時得體,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這對于評價教師的業績以及學生的成績都大有好處。比如,在評價一位英語教師的教學效果時,我們能不能因為某些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強而另一些學生較弱就判定這位教師的業務能力不行,或教學態度不好呢?如果這樣認為,恐怕這種評價就有失公允,也不切合實際,因為,在高專英語的教學基本要求中的教學目的本身具有模糊性,不精確性。并且,事實上,一些學生的應用能力強而部分學生弱都是教學中必然存在的現象,也是教學大綱允許的,也正是由于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的模糊性而必然造成的結果。
除了以上談到的教學目的具有模糊性外,其中“應用能力”這個術語也具有模糊性。雖然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礎”。在這里雖然明確提出了“應用能力”,然而且不說模糊性極強的“一定的基礎”的表述,僅就“應用能力”這個術語在大綱中并沒有做任何說明,因而表現出較強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事實上,根據現今外語教學領域里大多數專家的共識,英語“應用能力”主要指的是由美國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D.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這種“交際能力”的概念還包含了由轉換生成語法的創始人喬姆新基(N.Chomsky)提出的“語言能力”(competence).根據海姆斯的觀點,“交際能力”包含了:(1)語言能力——即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的知識;(2)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使用功能變體和言語功能的能力;(3)話語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即學會怎樣用語言來做事、交流;(4)對應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交際是一種彼此之間的協調,在協調中有各種對應手段,如怎樣能開始一段談話,怎樣轉換話題,怎樣結束談話等。因此,就“應用能力”這個術語運用于英語教學中時,英語教師究竟該怎樣認識和理解,究竟該怎樣去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及怎樣理解“交際能力”中包含的四種能力,或許對于許多教師來說仍舊是模糊的。然而,只有當我們了解了“應用能力”的模糊性之后的這樣一個大前提,才可能對“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才不會簡單地、絕對地看待“應用能力”的問題,也才能符合實際地、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模糊語言學正確認識英語教學法的模糊性
英語教學法流派多種多樣,理論各異,新觀點、新方法、新學派層出不窮。到目前為止,已有十幾種教學法流派存在。如,傳統的語法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聽說法(Audio lingual Method)、閱讀法(Reading Method)、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暗示法(Suggest Method)、視聽法(Audio Visual Method),以及近幾年產生的程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和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 aided Language Instruction)等等。從這些英語教學學派的產生和發展歷史來看,它們都不是隨心所欲的,都有其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其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理論基礎之間既存在著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各具特色的個性,同時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相互繼承發展的共性關系。而恰好就是這種共性關系使各學派之間的界限彼此模糊,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聽說法和視聽法,這兩種教學法既在基本特點上存在差異,又存在著共性,表現出二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聽說法的基本特點強調:(1)以句型結構操練為主;(2)在口語基礎上培養書面語;(3)不用母語;(4)反復模仿,強化操練。而視聽法的基本特點強調:(1)幻燈圖像和錄音視聽相結合;(2)感知整體結構的對話;(3)充分利用幻燈、錄音視聽教具;(4)在口語基礎上進行書面語教學;(5)集中強化教育。概括地講,二者界限的模糊性表現在:(1)它們都強調在口語基礎上培養書面語能力和用外語講解外語以培養外語語感;(2)它們所產生的心理學基礎都是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istic Psychology)和描寫語言學(descriptive linguistics),而這就不可避免會使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共性。
可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了解并掌握英語教學法的不同流派的個性、共性以及彼此間的模糊性,從而揚長避短,博采眾長,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體系大有益處。
綜上所述,探討以英語為主的外語教學同模糊理論以及模糊語言學的關系,提倡用模糊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英語教學,將有利于提高我國英語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曉明.模糊性:人類認識之謎.人民出版社,1985.
[2]苗東升.模糊學導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3]陳治安.模糊語言學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 New York: Harcourt,Brace World,1972.
[5]Zadeh,L. A.“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3,8:338-2353.
[6]Zadeh,L.A.“Quantitative Fuzzy Semantics”,Information Sciences,1971,3:159-2176.
(作者單位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