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新理念在課堂上得到了運用與發展,課程改革實驗使歷史課堂教學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深層次的浮夸問題也隨之出現。結合歷史新教材和課堂教學實際,現將本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了解到的問題進行疏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過分注重“探究式”學習,忽視合作探究學習的本質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學習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并逐漸成為占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于改變過去機械的、被動的“灌輸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過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我們發現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師都要求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缺少探究的興趣;學生自主、內化的時間不充分,盲目要求合作學習;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他們普遍存在“不問”“不敢問”“不主動問”“不多問”“不會問”的五不現象;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未能體現點撥、引導的作用,對一些問題泛泛而過,不了了之等等。
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探究”,是一種學習思想,或說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所以說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針對這些現象,我認為教師應該做到:(1)探究學習首要的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2)要讓學生明確探究活動的目的,明確了目的,才能給學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才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3)探究學習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4)教師對探究學習的指導要有耐心,但又不能過“勤”,以免干擾學生學習思維,要給學生做、說、寫的機會,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思維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合作探究學習的實質。
二、過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以學生為主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新課程則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但有些教師似乎沒有在新課程中找到準確的角色定位,他們由過去的“一切都管”變為“一切都不管”,課堂上一味地體現“學生為中心”,教師做“甩手掌柜”。很多東西教師都是讓學生去自學,讓學生給學生講解。課堂上教師不講授,完全是學生的活動,教師的作用被淡化,使得課堂缺乏正確的引導,學生就像一盤散沙,對需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而事實上,很多知識只靠學生自學是理解不了的。傳統的教師講授仍然不失為好的教學方法,只要你不是滿堂硬灌就可以。
其實,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教師,兩者缺一不可。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人的發展為本,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科學的指導作用,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的精神實質也才會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過分強調激勵性評價,忽視批評教育的正面意義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對于激勵學生上進、體現自身價值、樹立信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激勵教學原則已成共識,但如果不講究分寸,過度的庸俗化則成為大忌。在課堂上,經常能聽到教師“太好了”“你真棒”“真了不起”“掌聲鼓勵”這些語言,學生無論怎樣回答都嘉獎一番。濫用表揚,不更正學生回答的錯誤,結果使表揚失去應有的效果,還讓學生不知對錯,心中一片茫然。適時的激勵可以鼓勵學生進取,而過多、過濫、過于簡單的激勵語言則不利于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
激勵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提倡鼓勵并不是放棄批評。事實上,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一種不負責任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而對于學生錯誤的回答,除抓住可取之處給予適當鼓勵外,更要實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幫助他們分析出錯的原因,以便使其在以后學習中不再重復出錯。正面批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評價所不能比擬的,只要是實事求是而不是有意夸大、故意拔高,一棍子打死不給出路的批評,是能夠被學生接受的,是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四、過分使用多媒體教學,忽視常規教學手段的優點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已愈來愈多地運用到各個領域中,以現代技術手段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是勢在必行。多媒體進入課堂給中學歷史教學注入了活力,通過色彩鮮明的圖像、有趣的動畫效果、優美的音樂等,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直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已經在教學中展示出它的優勢,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學生引入一個嶄新的教學環境,又可以在瞬間展示大量的資料。
但有些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又進入了舍本逐末、喧賓奪主的誤區。有些學校硬性規定教師必須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并且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以此證明教師是否具有先進的教學能力,因此,從新課導入到教學流程,從內容板書到材料提供,從提出問題到答案呈現,從知識歸納到教學小結,完全依靠多媒體,整節課無一個字的板書。
課改之“新”的靈魂不在形式、不在技巧花哨,而在內容、在觀念更新,許多行之有效的傳統教學手段也是長期教學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不能輕易丟掉。例如,課堂提問、討論、演講等等,這些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各種教學手段各有其長處,應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不能把運用多媒體看做是課堂教學的唯一手段。
五、過分追求標新立異,忽視課堂教學的嚴肅性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很多課堂為了體現學生的“動”,熱衷于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探究討論、互動問答等。
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無疑給課堂增添了不少色彩,但有的課堂明顯帶有“表演”的痕跡。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上,教師和學生課前都下足了功夫,這樣的互動是經過了預先“演練”的,它并沒有反映出學生真實的思想——這種教學互動是不真實的。真實的互動是建立在學生知識“內化”后的觀點和想法等的自然流露的基礎之上的。過于追求模式和形式花哨不僅不利于學生產生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反而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育教學理念,我們在將之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學會思考,而不能盲目跟風。我們要處理好傳統與改革、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只有大力倡導、研究、發展、完善那些科學的、能適應教育教學發展規律的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為新課程改革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惠安尾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