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科書是數學課程的具體化,不但是數學教學的主要依據,而且是學生進行學習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材料,它體現了數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數學教科書系統地講述了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時結合現實生產、生活、社會實際給出知識的背景和應用。它既反映了作為科學的數學的特點,又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心理順序,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最佳材料。
一、基于學生閱讀教材的現狀分析
傳統教學突出了教科書是教師實施教的主要材料,而忽視了教科書也是學生學的主要材料。一般數學教學由教師對數學內容處理后去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這種處理會有即時效果,但減少了學生與教材直接接觸的機會。若每堂課都如此,是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及閱讀能力的提高的。
筆者在近十年的數學教學工作中發現,所教學生對數學閱讀材料的認識和持有僅限于教科書和教輔資料,而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教輔資料也只是一個習題答案冊或例題集。筆者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一學期學習結束后,把班里的一部分學生叫到面前問他們剛剛學過的數學教材一共有多少章?每章有多少節?結果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回答不出來,這個事實說明了目前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對閱讀數學教材是不夠重視的。許多學生只是把數學課本當作習題集,上課時翻翻,下了課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時再翻翻,平時基本上沒有閱讀數學教材的習慣,根本就沒意識到數學課本的重要性。加之教師也沒有很好地強調閱讀數學課本,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數學課本,數學教科書也就喪失了它另一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對學生面前僅有的數學閱讀材料,如果再不加以重視,在提倡“來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的趨勢下,連課本這點“源”都沒有,談何“高”于課本?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老師的教,也就會漸漸失去它們的意義。所以,重視數學教材的閱讀是數學閱讀的開端,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手段。
二、教師要充分發揮對數學閱讀的指導、示范作用
要使學生學會閱讀課本,教師的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教材精神的詮釋者。教師長期的學習和工作,積累了豐富的閱讀經驗。這些經驗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傳授,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充分發揮課本的作用,防止回避課本,一講到底的傾向,要使學生看到教師是怎樣鉆研課本、發揮其潛在的知識因素的。這樣做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給學生做讀書示范時,教師應注意選擇合適的題材,特別要把那些看起來平淡,讀起來易懂,但學生易犯淺嘗輒止毛病的內容選出來做讀書示范,這樣對學生往往有較強的說服力。教師還要通過示范,使學生學會在閱讀時做記號,畫重點,提問題,做筆記,從而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
教師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發展。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把精力放在習題訓練上,片面追求一節課的訓練密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以講代思。即使有些教師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也沒有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少,思考空間小,閱讀能力得不到發展。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片面強調授受的教學方式,倡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信息較多、題目較長、關系較復雜的題時,教師要讓學生經常經歷這樣一個閱讀過程:先對文字閱讀,同時進行信息加工處理,通過對語義的圖式分析,建構起相關的思維表象,在這個過程中,經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方面的分析與綜合,在它們的相互作用下將問題內容進行比較、組合、轉換等等,最后把問題成功地轉化成數學模型。學生經常經歷這樣的閱讀理解過程,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不斷地提高,數學思維也會不斷地發展。
三、對數學教材的閱讀策略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例題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要重點閱讀。閱讀時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有質疑精神和問題意識,要理清知識點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讀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深刻理解所學內容。
1.對概念、公式、定理的閱讀
概念是反映客觀對象的一般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數學概念在整個數學學習中處于基礎和支配地位。在閱讀概念時,應要求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①概念中的關鍵字、詞是什么?②它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③它有什么作用?④該概念的定義是否有其他等價形式?⑤運用概念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例如,在函數單調性概念的閱讀中,你要關心以下幾個問題:①概念中的關鍵字、詞是什么?②函數圖象具體體現了什么?③概念的等價說法是什么?④概念的用途有什么?⑤概念能否轉譯為其他說法?
具體的解答為:①關鍵字詞:“x1,x2∈R”“任意”、“都有”;②圖象中直觀體現為上升或下降;③概念等價于■>0(或<0);④概念告訴我們判別函數的單調性的步驟;⑤概念可譯為任意不同兩點(x1,f(x1)),(x2,f(x2))連線的斜率都大于(或小于)0。
學習數學離不開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應用,而在閱讀這些內容時要分清定理的條件和結論,明確其適用范圍,然后嘗試自己證明。閱讀時要求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①推導的總體思路是什么?②條件是否可以減弱,結論是否可以推廣?③是否還有等價變化的形式?
2.對例題的閱讀
課本中的例題是經過專家的反復斟酌編寫出來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對例題的閱讀很重要。閱讀例題時,要理解題意,明確已知、所求,然后試著自己找出解題的思路,并嘗試寫出解題過程,若能寫出,與課本的解法相比較。掌握課本解題的書寫格式,每一步的依據。對于“易證”“同理”等處,要動筆補充完整,同時領會定義、定理、公式在解題中的作用和解題的思想方法,嘗試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以培養創新思維。除此之外,例題還會是某個重要結論的體現,在解題的同時還要記憶結論。
3.對對話框的閱讀
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就是多了許多對話框,有探究框、“?”框、“鑰匙”框、注釋框等,這些對話框的添加目的很明確,就是讓數學課本更具有可讀性。這些對話框可以引導學生一步一個層次地深入閱讀理解課本內容。反過來,對這些對話框的認真處理,實際也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人教版必修5第44頁的“?”框,旨在讓學生在學習完公式以后,再次體會公式可以變形,從而把等差數列中的“知其三必知其二”了然于心。
葉圣陶有一句名言:“講是為了不講,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但又要堅持凡是學生能看的讓學生自己看,凡是學生能想的讓學生自己想,凡是學生能做的讓學生自己做,凡是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自己說。
參考文獻:
[1]厲小康.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數學教育學報,2004(5).
[2]丁霞.初中生數學閱讀障礙的原因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04).
[3]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甘肅省武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