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天的假期培訓中,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如何挖掘教材的問題。從說課標、說教材活動以來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通過研究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了教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依據。它承載著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解題策略等人類文化的結晶。面對靜態的數學文本,教師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實質,才能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可以說,教師對教材挖掘的深度與準確度,制約著教學的有效性,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成敗。
那么如何挖掘教材呢?下面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挖掘教材從目標開始
目標規定了一整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及教學的深廣度,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向盤和指南針,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也是教學活動的依據之一和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有了目標學生就有了學習的方向。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認真研究考綱和教材,把課程目標內化為每節課的具體目標。在確立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時,教師必須從多角度考慮,使之體現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目標,要緊扣大綱,依據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所確立的教學目標,要能在45分鐘內具體實現。目標的表述要明確、具體、規范,便于理解、操作和檢測。
二、深入研讀教材,實現挖掘教材
1.挖掘教材從讀懂起步
教師讀懂教材,必然要經歷“愿讀—常讀—會讀—讀懂—讀深—讀廣—讀透”這樣一個過程。讀懂教材是正常開展課堂教學的基礎和源泉,是挖掘教材的前提。要實現讀懂教材要做到以下幾點:(1)與文本對話實現教材挖掘。研讀教材要細,要逐字、逐句、逐段,反復地去讀去研究,哪怕一個標點的使用,都要進行思考。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詩人陸游也曾說過:“一讀再讀至十百讀,乃見其妙。”只有多讀教材,反復讀、認真讀、有目的讀,讀明白、讀透徹、讀出文本的“魂”,才能讓課堂少一點形式,多一份平實。也只有多讀教材,讀出自己對文本獨特的“悟”,才能讓課堂少一點模仿,多一份創新,也才能自信地為課堂抹上自己個性的色彩。(2)與編者和知識系統對話,看文本應該表達什么。古今中外的典型題目非常多,但并不是每一道題都能選入課本之中,選哪一道題編入課本,放入課本的哪個單元,都是許多專家根據知識系統和課本知識結構經過了精心的挑選、編排和定位的。有的題目為了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還進行了改造。因此,與編者和知識系統對話,準確了解編者的意圖,看文本應該表達什么,是我們更好地把握教材準確定位的又一個重要方面。(3)與自己對話,對文本有獨立個性的解讀。深入解讀教材,不僅要能走進去還要會走出來。走進去指對文本逐字逐句悉心揣摩,反復體悟,與編者和知識系統進行深入的交流,感受題目所描述的情景,所表達的信息,所蘊含的思想;走出來指帶著對文本獨特的體味和感悟從文本中走出來,結合自己的認知、時代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二次創作”。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變得生動鮮活,為自己的教學平添異彩。
2.挖掘教材需要教師進行角色轉換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的學。教材只有被學生所理解,才能真正體現其蘊含的數學價值。教師通過研究課程標準先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把握教材,對教材進行解讀以后,要實現自己從教師到學生角色的轉換,再從學生的角度來深入研讀教材。把自己當作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再次閱讀文本,解讀文本,體驗學生閱讀文本過程中的困惑與感受。在這一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安排學習材料、設計學習活動,才是適合學生的教學。這正說明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挖掘教材,實現寬度拓展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課堂上讓學生感受生活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從中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規律及思想方法,用數學中的思想方法和規律來指導我們的學習,從而實現教材的挖掘。
鄭毓信教授指出:“作為課程改革的一個方面,現行的任何一種教材都不能被看作是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改進的過程,廣大一線教師不僅可以而且也應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此來看,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補的空間。當前,我們一線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正如貝德納等人所說的,只有在開發者對設計所依據的理論有反思性認識時,有效的教學設計才成為可能。
總之,要實現教材的挖掘,就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深入地研讀教材,在讀懂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挖掘教材資源,進行拓寬、外延、知識建構等。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陽縣競業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