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知識如此重要,但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令人擔憂。針對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的思考,歷史教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通過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才會真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提高效率,實現歷史教育的完全目的。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現狀;思考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非讀書,不明理,要知事,須讀史”,先哲更是把讀史放到“知事”的重要地位。一個中學生缺乏對本國和世界歷史知識的起碼了解,長大了又怎么能參與未來的國內國際競爭,并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呢?現將這些問題提出如下看法,以期與同行商榷。
一、令人擔憂的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1.觀念陳舊
在現行的考試制度和中考的指揮棒下,學校應試教育功利化,并且隨著中考開卷閉卷的變化,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態度也隨之發生改變,導致學生對歷史課的重視不夠。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學生歷史基本上考不好。原因很簡單,上課不聽,他怎么能明白問題的答案在哪里找。即便有印象,也不能很快地在書中找到答案。再者,對于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更是無從下手。如果長此下去,國人將不知中國史,不知百年恥辱史,后果將不堪設想,“軍旗裝”事件將不再是偶爾發生的事件。
2.缺乏必要教學設施
由于農村地處偏僻,學校的教學資源配備不足,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只能按部就班地固守著“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學生也只能接受“聽、說、讀、寫、練”的課堂教學程序。所以學生既不能通過課外閱讀了解歷史,又缺少通過多種方式接觸歷史。
3.來自家長的壓力
由于農村學生家長對歷史缺乏認識和了解,加上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是一門可學可不學的副科,只注重孩子的語、數、理、化、英的教學成績,對歷史學科不聞不問。家長都普遍不重視了,又有幾個孩子會重視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呢?
4.學生厭學
農村中學初中生知道的歷史知識很少,大部分學生連最基本的歷史常識都不知道,即使歷史成績稍好一些的同學所知道的歷史知識也不多。
二、對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的思考
學習歷史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認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因和規律,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歷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重樹歷史學科的地位
歷史是一面鏡子,是興衰成敗經驗的總結。學習歷史是觀古今成敗之得失,從而樹立遠大理想,增強民族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塑造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因此,必須增強學生的歷史觀,提高歷史學科地位,改變農村中學歷史教學薄弱之現狀。
2.改變歷史教師的思想觀念
具體做法有:(1)不以環境的因素來減弱對歷史學科的教學興趣,不因為“新豆芽學科”而忽視歷史教學的重要價值。(2)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3)正確理解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內涵。(4)擔負特殊教育使命,讓學生從歷史中了解世界,樹立理想。因此,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
3.改變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
歷史學作為一門鏈接過去、現實與未來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發展實際上是人類社會軌跡在人們觀念形態和知識體系中的反映。歷史的學習可擴大學生的視野,對學生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并且歷史課堂教學,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圖解法、討論法等。至于在歷史教學中到底運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知識累積程度、自己的學術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因素,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法組合,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4.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創造歡樂和光明的途徑之一。”學習歷史也是這樣,學生只有對歷史課產生了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在上課伊始就要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他們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好感,而隨著好奇的心理向前發展,他們就會一直保持一種“想知道”的心態直至結束全課。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歷史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沉積和文明的傳承,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以只有重視我們自己的歷史,才能實現民族的真正振興,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歷史教學上,特別是在農村歷史教學手段和教育方式上,歷史教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通過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才會真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提高效率,實現歷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單位 貴州省都勻經濟開發區大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