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大量事實闡述了地理教學的實用性,體現教學的常態化、生活化,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思考評判社會現象。
關鍵詞:課堂教學;課程資源;實踐活動
大教育家盧梭說過:社會就是書,事實就是教材。如何用好這本書,挖掘對學生有用的教材,是教育者的義務和能力的具體體現。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也再次強調:課堂要全面體現《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提出的課程基本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成課程標準;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的生存需要奠定知識基礎;全面提升我市高中學生的地理素養和現代文明素質。所以,地理教學必須體現實用性,在具體的課堂學習中如何去體現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學生的現狀開發構建課程資源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盡量創造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的途徑,提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路徑,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一方面緊扣時代脈搏,另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所以開學第一二節課,我都不會上新課,我會和學生玩一個游戲:五湖四海大家行。凡是把假期生活的過程講述精彩的、有思想和批判性的、得到同學們認可的,就發一個印有《旅行家》美稱的筆記本給他。每一屆如此,學生興致特別高。所以,開學第一課就讓每個有經歷的同學分享他們的暑期生活,一般情況下他們為了引起同學的羨慕和注意,都會把自己的經歷描繪得多姿多彩,每個同學描述完畢,我就會提出三到五個問題,讓同學們思考評判,這樣理論和生活很容易就聯系起來了,同學們覺得地理知識就在身邊,一點也不枯燥,并且和生活聯系得如此密切。
二、從學科學習中的疑惑入手,抓住特殊時間和突發事件,因勢利導,化難為易
從教幾十年,時常聽到很多家長和學生抱怨讀那么多書對現實生活和工作沒有多大用處,相反的,倒是浪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例如,自然地理部分時間計算一直是高一學生學習的難點,甚至很多高三的學生都沒有徹底弄清楚,李娜法網奪冠這則新聞,就可以引出法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所處時區、與中國的時差以及該國的經濟文化;看到G20峰會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國際經貿組織、國際貿易、南北對話、南南合作、金磚五國等等相關聯的地理知識;看到日本3·11地震就聯系地質作用、板塊構造、地震帶分布等相關知識;看天氣預報就了解衛星云圖的應用,臺風、沙塵暴、季風以及各地氣候的形成原因、氣象災害等相關知識,這樣很直觀生動,就地取材,同時發現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學生一點都不會感到枯燥,對地理的興趣會越來越高,老師還用擔心學生不學地理嗎?
三、注重班級成員的現實差異,對班級某些特殊家庭持久而有效地關注,讓學生看到知識的巨大潛力以及帶給家庭持久的經濟效益,充分體現地理教學的實用性
例如,我們在學習了山區農業資源開發這一課時,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了解本區農業氣候、生物、土地和水資源等優勢和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明白有優勢可以開發,有問題就去解決。而目前旅游觀光農業是順應城鄉消費需求,利用田園景觀和農業資源,提供觀賞、采摘、垂釣、餐飲等體驗性休閑活動,融農業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于一體的新興朝陽產業。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有利于優化農業結構,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促進農旅互動發展,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于是,我們就利用這條理論去找對應的突破口。我們分小組對本班的農村學生家庭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選出比較典型的家庭進行討論和規劃,班上六個小組拿出自己的方案進行評比,然后老師和同學一起定稿后,交由年級組篩選牽頭負責實施。例如,2009級12班,有好幾位來自衡山的貧困學生就受益于我們地理研究小組策劃的脫貧方案。每到周末同學們特別熱情對田間地頭進行管理,他們不但學會了種花養魚,而且懂得如何去服務顧客,實現濟效益最大化。2011年,我們的預期目標已基本達成。這些生動有趣的知識是書本上無法體現的,但確確實實又是書本給予的。
四、知識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用理論指導實踐,再從實踐中提煉出理論,這就是地理教學的價值所在
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強調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而我國目前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就接受的是這種教育。學習地理知識,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鄉、校園的一河一路等,具有廣闊的空間范圍。基于這一點,地理教學就不應該將學生禁錮在教室里,要讓他們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生活、走向大自然,去發現探究地理的科學奧秘,去實現地理教學的實用性,培養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待人處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時代新人,這正是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典范。
(作者單位 重慶市綦江區南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