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中職教育教材的現狀,提出其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教材編寫應面對當代學生:教學內容實用、夠用,同時進行興趣、技能導向;面對教師:加強魅力牽引;聯系實際:巧輔興趣內容的簡單案例,定性為主,定量為輔,變繁為簡,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指導思想,加以分析、說明。
關鍵詞:生活;興趣;技能;魅力;牽引
近三十年來,本人長期在中職學校教學第一線工作,根據教學實踐及教學經驗,筆者認為,中職教育主要是教會學生面向社會、面向就業,懂得操作技能和操作過程中所需的理論支持。教材是教師的靶,學生是教師的靶子,如何能將教師引導到靶場最佳位置,運用科學的辦法,打好靶,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視,為此,編寫教材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值得探究。
一、教材內容現狀
從目前所使用過的教材來看,不乏出現有:有的教材各章節開頭就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前后章節之間缺乏聯系;有的教材則只用一兩句通俗易懂的話承上啟下,吸引學生往下閱讀;有的教材注重技能,力推師傳徒的方式,主要介紹如何操作。這不外乎考慮的有:(1)留點余地,讓教師發揮。都編好了,像教案一樣,教師就不用備課了。(2)讓學生也能讀懂。(3)中職學生主要是學技能,就以技能為主。第一種觀點不敢茍同。如果教材只管知識,不管教法,那么,任何一本同學科的教材就沒什么兩樣,都能滿足教學需要。知識對教師而言,都是理解得比較透徹的了,但要將知識傳給學生,成為學生頭腦的一分子,這就是一門藝術,并且是一門深奧的藝術,更是一門不斷變化的藝術。隨著對象的不同,施教的方法也應不同。對于第二種觀點,本人有贊同感,但需完善。因為,現在中職學校的招生對象是:不管學生是否喜歡讀書,能否有自覺學習的習慣,只要愿來就阿彌陀佛了,主動自學的少之又少。雖然教材的主要讀者是學生,但多數學生對學習書本知識沒有興趣,沒有興趣,他們會主動讀書嗎?對于第三種觀點,重視技能操作非常正確,但案例的選擇非常講究,案例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理論支持性如何?因此,中職校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材的編寫應著眼于此。
二、面對當代學生編寫教材
過去,我們的對象是通過考試錄取,他們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怎樣的教學方法、什么教學內容,他們或多或少都能接受一點。此外,他們還有被動學習的必要性,因為他們有畢業后分配工作的壓力,不得不聽從。現階段中職學校的學生,多數基礎知識薄弱,素質不高,接受能力較差,不主動學習,學習興趣不濃,主觀意識強于聽從意識。還像初中階段一樣教學,技能操作部分也是直接灌輸,我們如果對教材不加以改進,學生在學習中不會感到易學和樂趣,而感覺和過去的學習沒有什么兩樣。并且一旦出現許多新名詞和新概念就一頭霧水,多數學生在很短一段時間內會出現厭學情緒。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學生的興趣沒了,學習動力也就沒了,我們的課堂也就是死水一潭。為此,中職教材的編寫以實用、夠用為原則,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理論由實驗、制作產品、檢測來驗證,不用計算推理。許多編者明知學生不喜歡計算類知識,不易接受,但還是大量編進教材,顯示自己的水平,而不是運用實踐中的經驗公式或巧用興趣案例牽引。
學生的興趣從何而來?學得懂,適用,我也會。看似簡單,要真做到不是一件易事,我們必須對學習對象進行思考、研究,讓文化底子薄、素質低、不讀書的人有興趣坐下來讀我們編的教材,并且讀得懂。我們所編教材應力求小學生都能讀得懂,而且愛讀,那才是我們編者的目的。中職校主要是培養技術工人,技術工人需要什么,我們必須精心研究。筆者認為,技術工人主要是會操作,同時,懂得哪些因素會對操作有影響,采用什么方法更有效,避免哪些因素效果更佳。當然,我們只定性,不定量,否則,就會成為學生過不去的坎。為此,應當面對當代學生的需求,尋找適合我們的對象,達到我們的目的。
三、面對教師編寫教材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教學工作還采用傳統方法,不是改變自己來適應對象,加以導之、引之,而是責之、恨鐵不成鋼,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多以說教為主,方法不夠靈活,教學效果不佳,未能達到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踐行。
要實現知識內化和踐行這一目標,教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讓教師充分研究教學內容,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給教師增添了教學難度,并且還要有責任心的教師才會去做。責任心不強的教師說教材不行,然后照本宣科,教學效果一塌糊涂。教師對教材知識點都能領會,如何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卻不是所有教師都能把握的。如果所編教材對此能加以引導,再讓教師發揮,這無疑會增添教師的魅力,引導學生加入自學行列,讓學生有實用感,學得懂,這對中職教育質量的提高將會增添新的活力。
編教材者,是教學知識淵博者,編者將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案例、教學手段體現在教材中,引導教師多渠道思維,提高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方法。
四、編寫教材應聯系實際,輔以案例
對中職學生講原理、講計算,會令他們感到枯燥乏味。教材編寫要體現自己的東西,比如新觀點、新知識、新案例等,特別是新案例,最好來源于生活,簡單易學,便于操作,一定要讓學生認為我也會做,則會讓學生興趣倍增。
中職教材應著重以實物、實驗、制作產品的方式介紹知識點。比如,電工基礎中的串、并聯電路,我們如果離不開中學物理課的教學模式,電路講完了,學生還不知道學電路是干什么的,計算電流又是干什么的,你讓學生的興趣從何而來?這些雖然可以由教師自由發揮,但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會發揮。為了學中有樂,我們如果在教材中讓學生制作一個串、并聯電路,再針對實物進行講解,同時將實物的實際狀況按書上的理論圖對照布局,在講解過程中,根據負載的變化,再輔以電流電壓的檢測,直觀發現不同電路的負載對電流、電壓的影響,這就讓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理解上一個臺階。然后,將并聯電路演變為家庭電路,我們將家電組成實用電路,再把各種家電功率大小配合算出家用最大電流,從而確定電流大小及所需控制元件的型號(漏電開關大小、保險絲的安數、電線的粗細等),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與我們書本知識的直觀聯系,從而實用、新鮮、興趣齊上心頭,讓學生學習興趣倍增,再引入計算電路電流的方法,理解計算電流的作用,如果我們將家庭電路中1 kW負載的電流變化經驗公式介紹給學生,那還愁學生無興趣、學不懂嗎?教材有這樣的案例引導,不僅指導了教師的發散思維,更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編制教材的目標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取舍案例,案例要簡單易做、適用,設備要易找,讓學生覺得目標就在眼前,只要通過努力就能做到,不應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教材的根本任務就是提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使教學對象易于接受,克服學生厭學、想學學不懂、學與不學一個樣的矛盾,引領教師發揮、提高教師魅力,貼近教師、學生的思想實際,滿足中職學校的教學需要。
(作者單位 四川南充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