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課程及其教學活動長期處于欲說無言的獨特狀態。說其特別,作為國家規定開設的基礎性學科,它卻沒有相對硬性的考試任務;而正因為它屬于非高考科目,非但沒有受到學校及其師生的應有重視,更有甚者被戲稱為“可有可無的學科”和“重要而輔助的運用學科”等。令人聊以欣慰的是,信息課程技術正全面走向與各類學科之間滲透合作的密切態勢。這種“從無到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教壇現象,對于科任教師來說,既是一種生存挑戰又是進一步規劃發展的潛力空間。教師完全可以把之看作是個性化教學發展的寶貴機遇期,進而積極開展“拯救課程、振興教學”的教育自救活動。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學用教學;教學相長;實踐與探討
在學校教育中,自信息技術課程進入高中課堂教學以來,其指導思想、課程性質、學科地位及其學習內容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但是,由于信息技術課程一直沒有被列入高考范疇,全國各地的課程教學實際情況出現了千差萬別的狀況,不但沒有既定的教學方法,而且沒有相對統一的教學模式。筆者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實踐中總結認為,這種較大幅度的彈性狀況,既給學校教學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穩定性,同時也給信息技術課程的個性化教學留下相對廣闊的發展空間。
那么在這種情形下,如何才能吸引學生并做到行之有效地開展高中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呢?多年來,筆者邊教學邊實踐邊探索并從中收獲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本文試簡要闡述之。
一、堅持知行統一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樂學、善學
在學校教育中,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學以致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強調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也就是說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努力促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去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在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圍內實行知行統一。俗話說,實用的才是有趣的和最好的,當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感受到信息技術的許多好處,自然就會滋生樂學善學的內在信念和強烈欲望。從某種方面來說,執教者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要,努力把理論教學轉化為學生的自行探究摸索,以此不斷增強學生的成功心理。
當教會學生Word文字處理之后,可以引導他們把之運用在寫作文、書信、日記、通知和課程表設計制作等方面,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PowerPoint技術來制作同學通訊錄等,利用媒體播放器技術播放自己喜歡的樂曲……把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就一定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同時,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注重適用性原則。
二、堅持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努力優化教學方法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執教者要善于優化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寓教于樂的教學效用。筆者的基本做法如下:
1.巧妙設計課堂導語,有效創造先聲奪人之勢
有了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就猶如“鳳之頭”和前奏曲或是“撬動杠桿的支點”,能夠給人創設一種良好心境,煥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有效牽引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思維,同時能夠快速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對此,可以從美妙的音樂和魅力的圖畫開始,可以用Word設計的板報開始,可以用Flash制作的動畫開始,可以用美妙的藝術語言開始,還可用范例作品代替語言開始等等,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2.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進行優化整合,以獲取良好的綜合教學效應
如通過音樂配合閱讀、下載畫面映襯文本內容等,實現與語文、英語課程的教學整合;通過播放激烈的訓練和比賽場面,直觀演示“慢放”“定格”和“回放”等技術過程,實現與體育學科的優化整合等等。
3.組織各類競賽活動,有效發展課程學習興趣
就是堅持以興趣學習小組為平臺,對不同層面的學生進行有序列、有重點的培養,例如,漢字輸入、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網頁制作基礎等。
三、注重非智力情感因素,充分發揮有效促進作用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聽到對某同學“頭腦很聰明,但學習不認真”這樣的評價。這種具有典型性的學生評價用語,足以說明一點,那就是在學校教育中,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情感因素。
眾所周知,教學不是單方作戰和一廂情愿的事情,它要求師生雙方協調和諧、平等合作,方能收獲最大的教學合力和教學效應。所以說,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是黏合劑、增進劑;又是磁石,有排斥也有吸引。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它所表現出來的影響效應往往顯得很關鍵。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執教者一方面要促進學生的全方位互動,主要包括師生互動、人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培養他們相互合作的精神。這既是由課程學習特點所決定的,也是開放性教育形勢所必須具備的。因為“小合作就會有小效果,大合作就會有大效果,而不合作就不會有效果。”此外,執教者應當在每一節課安排一個固定的評價環節,對學生的學習作品進行展示并做出及時點評。點評時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和委婉性,努力促使學生在體驗成功、找到自信的同時,也能找到改進目標和學習方向,以此增強他們的向師情感,從而發揮親師信道的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邵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