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教育特征的不斷加強,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輔助作用,對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提升教學質效上均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備受廣大師生的青睞和推崇。然而由于體育課程多以室外教學為主,在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日常教學方面還表現得很不明顯。這既是校園資源上的一種浪費,又是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巨大損失。因此,結合高中體育課程信息教學的實踐,簡要闡述了多媒體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合理運用。
關鍵詞:高中體育;信息技術教學;實踐與探討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教育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承載著發展學生體能、技能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方面的重要組成內容。然而,在現實狀況中,由于體育信息教學方面的嚴重滯后,課程教學改革存在著力度不大、步伐不快、效果不明顯的較大缺憾,比如課堂教學依然以“動作要領講解—教師作出示范—學生練習鞏固”的傳統模式為主。對此,執教者應當本著現代教育意識和責任意識,在繼承傳統教育有效成分的基礎上,努力注入一些具有現代社會特征的活性元素。本文結合多媒體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試對此作出簡要的拋磚引玉之論。
一、高中體育課程多媒體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從實際調研和社會觀察中分析,多媒體之所以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運用滯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課程自身特點的影響
體育教學本來就是以室外訓練實踐形式為主,從時間和條件上來說,多媒體運用教學的概率自然就少于其他任何學科。
2.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體育課程本不乏理論教學,但受傳統教育的習慣性影響,使得整個學校體育教學普遍呈現出實踐課程較多而理論課程過少的現象,甚至如排球、籃球、乒乓球等運動項目也一直是“在實踐中滲透一點點理論性指導”,多少存在著無實在性理論教學的缺憾。
3.執教者主觀因素的影響
相對而言,體育教師的實踐能力較強而文化知識水準較低,他們往往忽視對理論性事物的研究,只是從經驗主義出發進行一些本能性的探索。而開發一個完善實用的多媒體課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協作和綜合素質才能完成,這是我國目前中小學體育教師亟待提高的主要層面。
4.客觀條件制約因素的影響
直至目前,我國科研人員對體育多媒體課件開發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體育多媒體教學課件也相當匱乏。再加上應試教學的魔力因素,許多中小城市的非重點學校特別是那些低星級高中的信息條件遠遠跟不上現代體育教學的時代發展要求。
二、高中體育開展信息教學的初步成功實踐
通過一段時期的嘗試實踐,充分證明了多媒體技術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創設良好情境、激發教學狀態、培養學生能力、發展體育運動和提升教學質效等方面,均能發揮重要的輔助功能和促進作用。
1.有助于學生對運動生理功能的了解
體育課程學習的實踐性很強,這對學生體能、技能和心理健康的全面性和協調性要求較高。而對于其中某些方面的理論性知識,光靠教師口頭性描述和掛圖展示,既因“紙上談兵”而無法讓學生入耳入心,又不利于對生理機能的掌握了解和協調運用。多媒體教學對此則能迎刃而解。諸如這些,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和實踐訓練中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
2.有助于對體育教學過程的促進與優化
(1)多媒體教學能有效補充教學信息,幫助學生豐富體育學習內容。如在關于武術運動項目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把課前從網站上先后下載而重新編排的中華武術的大宗流派、發展背景、主要成就和代表人物等內容,分期在課堂中適時演示出來,既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視野,同時又激起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2)有些體育運動難度系數較大,而動作示范又是一個瞬間過程,學生觀察起來比較困難,對此,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緩放、定格、回放”和反復播放,再加上教師的適當講解,可以實現重難點內容的有效突破。
(3)可以創設有效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如在教學健美操內容時,無論是以集中或者分組形式進行反復練習,都是一個相對枯燥的過程,執教者如果能在多媒體音控中增加一些輕音樂,則有助于學生舒緩身心,有效提高學生訓練活動的積極性。
3.有助于學生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自我培養
新課程理念在傳承傳統模式有效成分的基礎上,強調實現以認知、能力和情感為一體的“三維目標教學”,其中能力因素是三維目標的核心問題。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問題又是其中核心之核心。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則能對這種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對于前滾翻內容的學習,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動畫模擬中去積極開展以邊思維邊實踐和合作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培養、自我提高和自我發展。
當然,無論現代信息技術是多么先進、多么發達、多么精彩、多么實用,它終究是打上“人類制造”烙印的一種科技運用產品。本文在說明多媒體對體育教學重要性的同時,更要強調它畢竟只是學校教育中的“配角”,其所起到的作用畢竟只是“輔助”“助教”。因此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執教者不能因為一味地追求形式化而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否則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甚至弄巧成拙的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