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下,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是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效性;教學
新課改理念強調,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我們要時刻牢記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徹底改變“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要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學生學好化學這門學科的信心,讓學生積極地去動腦、動口、動手,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使化學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一、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教學中學生探究的問題一般都有現成的結論,因為我們所學
的知識大都是前人留給的結論,但對于學生來說卻是新知識。當他們面對這些問題情境時,如同前人面對的新問題一樣。教師把探究問題情境設計得越逼真,就越接近我們的先哲當時的探索環境。學生探究的欲望越強烈,探究動機就越強,探究的收獲也就越大。例如,在教學“鹽類的水解”時,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驗情境:首先用pH試紙來檢驗相同濃度的NaCl、NH4Cl、CH3COONa三種溶液的pH,然后引導學生觀察pH試紙的顏色變化情況,同時提出為什么這
些鹽溶液會呈現不同的酸堿性的問題。用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探究思考,在積極思維中探索新知。然后再進一步提出問題:把氯化鋁與硫酸鋁兩溶液分別加熱蒸發至干,所得的固體成分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對于這兩個問題,要通過閱讀教材,理解鹽的水解原理才能解決。還要運用水解原理,這需要學生“跳一跳,摘桃子”,把學生引入更深層次的探究活動中。
二、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所以,課堂教學應以創新為目標,創新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所在。創新教學要體現研究性、引導性、發現性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把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吸收現代教育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實現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創新。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型模式,讓學生自行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例如,在教學“苯”時,把時間拉回到1825年,當時法拉第從煤焦油中提取出一種無色有特殊氣味的未知液體,請同學們與他一起研究該未知物的組成元素、分子式、結構,帶領同學們用燃燒法確定其分子式,再根據其不飽和度推測其可能的
結構,然后用實驗驗證,當否定了其鏈狀不飽和結構后,再由同學們設計其他可能的結構,再講凱庫勒的故事,既對不飽和烴的知識進行了有效的復習,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熱情。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實施信息化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特有的動靜結合特點,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多彩的畫面與生動的展示能給學生帶來強烈的刺激,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從
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能變抽象為具體、生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內感受化學,理解化學知識,為學生學好化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氮與氮的化合物”時,有一句諺語是“雷雨發莊稼”,這句諺語如何解釋呢?要做實驗是不可能的,在以往的教學中這難壞了教師,而現在借助多媒體網絡資源能輕松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網上搜集“雷雨發莊稼”的教學動畫,它生動、形象,學生看過之后很快就會明顯這句諺語的意思了。原來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在雷電的作用下,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一氧化氮,然后在遇到氧氣時產生了二氧化氮,再遇到水時又轉化為硝酸,硝酸與土壤反應后轉化成能被莊稼吸收的硝酸根離子,硝酸根離子很
容易被莊稼吸收,這就相當于給莊稼施了一次氮肥,所以說“雷雨發莊稼”的諺語,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這樣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能變枯燥為生動,形象地展示完整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優化實驗教學,提高實驗的趣味性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利用實驗展開
教學,用趣味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Na2O2與H2O、與CO2的反應中,不妨把它設計成“滴水生火”與“吹氣生火”的實驗,然后以問題為線索,把實驗與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始終處在探索的情境中,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學習“Fe3+的性質”時,也可以創設有趣的實驗:在一張宣紙上,用KSCN、NaOH等無色溶液畫上花瓣、葉子和枝干,再用裝有FeCl3溶液向宣紙上噴灑,紙上立即就會出現一幅水墨畫:花瓣呈現紅色,葉子呈現紫色,枝干為紅棕色。學生感到非常奇怪,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還有在教學“金屬的腐蝕和防護”時,把鋅粒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試管中,讓反應緩慢地進行,當把銅絲插入稀硫酸中與純鋅粒充分接觸,反應變得更快。所以,補充實驗有一定的必要性。如果不做此實驗,學生很可能會錯誤地認
為,金屬鋅越純,在稀硫酸中反應就越劇烈,卻很難想象到銅絲插入稀硫酸中和純鋅粒充分接觸時會加快反應。只有通過實驗,給學生生動形象的直觀感,才能講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才能進一步讓學生形成電化腐蝕的概念,從而歸納出電化腐蝕的規律。
參考文獻:
[1]李德文.中學化學概念的有效教學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學,2007(11).
[2]林宏盧.新課程下如何實現化學有效教學[J].考試周刊,2010(18).
[3]黨保生.基于教育技術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