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學習歷史課程,不僅可培養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更重要的是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完善的人格。而如何才能構建最優化的歷史教學體系,在今天的教育界,對這方面的研究及論述也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仁智互見。當前,課程標準已經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到“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高度,這種嶄新的課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實施高效歷史教學的同時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歷史教師的身上。
新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創新的水平與能力。未來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要把握時代的脈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師就要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新知識與新理論,掌握新技術和新方法,更新知識結構和教育觀念。
一、切實提高歷史教師的專業素質
作為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有豐厚的專業素養和淵博的相關學科知識。
教師的專業素質包括教師的知識素養、專業技能、專業情感等基本成分。歷史教師要應付新課程改革的挑戰,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淵博的相關學科知識,要運用先進的教育觀念構建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善于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效率,要具備教育科研素質,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1.扎實的歷史學科基礎知識
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含較廣較深的通史和史學理論知識、斷代史、專史(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地方史、國別史、人物傳記等。這些特別需要教師的拓展和深化。歷史教師還要了解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新動態和新成果,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2.要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能力
歷史教師要看懂材料,分清材料的層次,提煉材料的觀點,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能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分析評價。現在高考文綜考試歷史大題基本上是材料題,既然要求學生會做,作老師的也必須融會貫通,有時學生拿著材料問答題讓你解答,你總不能說我沒看答案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們教師要盡力避免這樣的現象:不看答案、不能講解,看了答案、手舞足蹈,反問一句、不知所措。
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和愉快地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激發學生靈感的源泉。興趣并非天生,是需要人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培養的。中學生的興趣特點很容易激發起來,但卻難以維持穩定。歷史教師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青少年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他們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學中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辯證思維能力發展較快,他們不滿足于獲得一般的歷史過程和歷史現象,他們渴望了解歷史事件和現象本質的必然聯系,并對許多深含哲理的歷史現象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學中要做到既生動又深邃,將歷史哲理和有中國特色的規律寓于感人的講述之中。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組成,其中選修部分是供學生選擇學習的,“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應說這種突出學習內容選擇性的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構建先進、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高效的課堂對教師而言,就是“教”與“學”的統一:“教然后知不足,學然后知困”;對學生而言,就是“學”與“思”的統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們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筆者認為,教師要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認識水平出發,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如“設置疑問、創設情境、鼓勵想象”,引導學生以持續不斷的熱情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使歷史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情感共融、價值共享、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體驗的完整的生活過程。這要求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改革傳統的授課方式方法,構建先進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1.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關鍵是教師有目的地設問,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融入歷史事件中去思考。因此,歷史教師的重要任務是要善于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與探求之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應特別注重情境教學,如扮演歷史人物對話,根據歷史事件編演話劇,展示學生自編的歷史小報,歌唱自寫的歷史歌謠,還可組織小組討論、歷史知識競賽等活動,誘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濃厚興趣。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其“觀史如身在其中”,引領學生參與教學互動,走進歷史情境,體驗人物心靈,思考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發展“言之有據,論者符實”的科學態度以及“理解偏見、容納悖論”的人文精神。要做到這幾點,可通過情境假設法、角色扮演,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編寫家庭史、社會史、撰寫學生小論文等方式,都會讓學生感到有趣,也會讓他們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
2.堅持把歷史教育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
作為歷史教師除了具備比較淵博的歷史專業知識外,還必須認真研究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從教材出發又不完全依賴教材。同時,還需要不斷補充更新知識,從課外收集與教材密切相關的知識,尤其是時事新聞中與歷史緊密相連的內容。如黨和政府每年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舉行的紀念活動,廣播、電視新聞中的報道,報紙雜志上的相關文章,都可和我們的課堂教學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學過的書本知識與現實中正在發生的時事政治緊密結合起來,使歷史更好地為現實服務,真正達到學史使人明智的目的。給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現實搭起一座橋梁,教師講課時要及時把歷史教育與現實教育結合在一起,適時進行愛國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高超的能力駕馭課堂,學生才能感到學習歷史是有用的,才能提高以史為鑒的能力。
除課堂教學要改革外,還要開展歷史課外活動,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把學生帶進歷史博物館和歷史遺址,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沒有條件的學校,可在學校內開展一些活動來模擬歷史,如可通過表演歷史小戲劇,再現歷史場景。至于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會做得相當出色,這要求歷史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查找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詳細信息,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開展一些感興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開展一些社會調查,或者做一些開放性的歷史作業。只要堅持下去,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自然就會逐步得到增強。
在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漫漫長路上,需要我們積極去探索嘗試教學的藝術和奧秘。以學生的“學”為根本,讓歷史教學少一點浪費,多一些充實;少一些枯燥,多一些生動;少一些灌輸,多一些思考,讓我們的歷史教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汲取營養的圣殿。
(作者單位 江蘇省邳州市官湖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