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這學期我們學校推行新課改,我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新課改的潮流之中。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強調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以深刻的體驗。因此,本文主要談談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作為引導者,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學生。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引導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怎樣做人,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去,尊重、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應尊重學生,放手讓學生表現自己。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座位交流、小組間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
三、提高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于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得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使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學生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還是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山西省石樓縣石樓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