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規范,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體驗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體現課程標準要求,讓“體驗”真正促進高效思想品德課教學。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體驗;高效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應該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思想品德課堂才能真正做到精彩和高效。帶著這一理念,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情境,在體驗中感悟知識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把知識從外在搬進記憶的過程,而是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相關的思想品德規范融入形式多樣的現實生活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各種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1.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
當思想品德教學與兒童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思想品德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的。思想品德課要求我們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追求真實的教學情境,這樣才會引發真實的思想道德沖突,讓學生在不斷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得到思想進步和道德形成。
在九年級《學會與人合作》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先讓九(1)班出黑板報的小路同學介紹黑板報小組同學的分工情況。小路同學介紹說,她主要負責確定主題、分工和協調工作。針對各自特長,小張負責設計,小侯負責收集資料和文字抄寫,小李負責繪畫。接著我讓同學們根據黑板報小組同學的合作情況,探究在與人合作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黑板報小組的合作貼近學生生活,喚醒了他們原來的經驗,使他們在體驗中感悟了書本知識。
2.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驗
打造生活化的課堂,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還可利用小品、表演、多媒體展示等方式設計一些模擬的生活情境,把抽象的內容變成學生看得見的“事實”,讓學生在體驗中激發自覺探究的積極性。
在《學會調控情緒》這一課的“喜怒哀樂,不忘他人”這部分時,筆者創設了模擬生活情境,讓同學們根據要求即興表演。表演者針對考試成績表現不同的情緒。小張考得不好,想到回家要挨批評心里很難過。同桌小李考得很好,并大聲嚷嚷他將獲得爸爸獎勵。小張聽了默默地走了出去。然后讓學生思考:我們在表達情緒時應注意什么?這樣,學生在情境中獲得了體驗,增長了知識。
二、自主探究,在體驗中學習知識
創設生活情境,豐富生活體驗,激發學習興趣。“體驗學習”還在于學生要主動探究,在探究中發現知識、獲得體驗,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1.有效設問,激發探究欲望
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會自主探究,這是新課程追求的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書本的重、難點轉化為待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學《世界因我而精彩》,為了引導學生探究什么是人才時,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先播放常州一位普通環衛工人和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視頻,然后根據這一內容設計了探究題: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為什么?這個問題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明晰人才的標準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回答又提出,與他們相比你還欠缺什么?這個問題設計的價值在于讓學生發現自己成為人才的差距。通過探究,學生對于人才的內涵就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2.提供機會,體驗形成過程
有效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但要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要舍得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探究、體驗、獲得知識。
在教學《培養好習慣》時,從學生整理課桌入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筆者讓學生檢查課桌內物品的整潔情況,并給自己打分。立刻有學生一邊給自己打分一邊向同桌展示自己的課桌,有的則飛快地“偷偷整理”,有的……接著,讓打滿分的學生上臺介紹整理物品的小訣竅……他們的習慣主要是先分類,平時不怎么用的書放在最下面,天天用的放在上面;同一科的書及資料放在一起;使用時應從哪里拿的放回哪里。最后,讓學生花三分鐘整理課桌,并談談感想。課桌整理活動讓學生完完全全地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感悟到了好習慣的重要性,學生在體驗中體會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培養了習慣,促進了自我發展。
三、回歸生活,在體驗中升華知識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美國學者巴特勒認為:“教學過程只有讓學生參與連續的反應才是有效的。”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道德認識,必須在生活中去體驗和運用,這樣才能得到鞏固并內化成自己的精神財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因此,我們應該把教學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在體驗中升華知識。
如在教學《艱苦奮斗,走向成功》時,面對生活中常談的“高富帥”“白富美”,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列舉學生中出現奢侈浪費、盲目攀比等現象,讓他們討論這種行為給父母、給自己帶來的后果……通過活動同學們更懂得珍惜父母勞動成果了,奢侈浪費現象減少了……筆者認為,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境中踐行道德認知,可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總之,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探究,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會和學生實現情感的共鳴,學生才能獲得成長和進步,思想品德課堂才會更加精彩和高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