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學習型社會的到來,自主學習已成為國內外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學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一、自主學習的意義
自主學習是由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態度、能力、方法和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主導學習的內在機制,即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發展要求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策略、學習場所以及學習所需要的材料,以實現自覺主動的學習理論和學習模式,這一模式具有教育氛圍民主性、學習目標的制定自主性、學習內容的可選擇性、學習方式的多元性、學習資源豐富性、學習過程自控性、學習體驗情感性等特點。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參與確立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指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標準;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維策略和學習策略,在思考和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學習過程中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自我監控,并做出適當調適。
二、自主學習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適用性
傳統語文課堂雖然在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者的推動下不斷得到優化,注重“導、讀、講、練”,但仍有很深的應試教育痕跡,教學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重體系,學生缺少自主表達觀點的機會。學生學習多年只記住了個別的知識點,而不會表達思想感情,成為名副其實的“語文啞巴”。語文課程標準針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狀況,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側重點上加大了對語文閱讀量和口語交際、語感培養等的重視,降低了對語法、修辭、邏輯的要求。同時特別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工具性)和“語文素養”(人文性)。所有這些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都要建立在學生主動學習、實踐學習和積極體驗的基礎之上,因而自主學習在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極強的適用性。
三、中學語文課堂自主學習模式的培育與生成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自主學習模式的生成必須經過一個由培育到成熟的過程。當前,廣大中小學師生來說對自主學習仍然比較陌生。人們廣泛認為學生所學的知識主要來自于教師、書本和課堂,特別是學生要改變傳統的學習觀念與方式也要經歷一個蛻變與自主生成的過程。再好的講解,哪怕是啟發式教學,也不能代替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或親身參與的方式,去學習和獲取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極為有利的個人實踐知識,而傳統課堂教學卻忽視了默會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默會能力的培養。因此,課堂教學實踐模式的生成必須經歷兩個必要階段——指導性自主學習階段和自主性自主學習階段。在指導性自主學習階段,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領悟一些自主閱讀的基本方法,感知自主課堂的實質和樂趣。在自主性學習階段,學生通過第一階段教師的引導,基本上已領悟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和實質,從而更加自覺地、投入地進行自主學習。如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出示學習目標、展現閱讀提綱、提出問題、提供學習策略、組織討論疑難、歸納總結要點、小結評析得失這一系列的活動加以指導,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疑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深化應用,自評互評。學生領悟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和實質后,可開展自主性學習,在這一階段中教師只給予宏觀上的指導,學生自行建構內化,共同解疑,交流合作、自主監控、自主評價,使整個學習過程更活躍和富于體驗性。
四、中學語文課堂自主學習模式案例
詩歌鑒賞是語文教學中較難的一個環節,以前,都是在教師的講解中一首一首結束的。然而效果又如何呢?學生照樣不理解詩歌。近期我在教學第三冊《近體詩六首》時,充分調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首先,把第一首《山居秋瞑》作為指導性自主學習的個例,讓學生明白鑒賞的幾個目標,弄清閱讀的步驟和順序,抓住詩歌的特點,把握意象和意境,理解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語言。在這個基礎上,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老師的引導為輔。學生通過對老師閱讀提綱中問題的探討,逐步理解和領會詩歌的主旨。
其次,其他各首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形式,小組協作共同完成,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并由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探究。首先,在熟讀背誦詩歌的基礎上,每位同學在小組內提出所學詩歌中有問題的地方,先在組內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全班同學一起解決,同學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學生的知識在不斷地生成和內化。如由杜甫的《登高》引申到課外的很多首悲秋的詩,由陸游的《書憤》詩聯系到包含同樣思想的其他作家的詩,《錦瑟》中典故如何正確的理解。
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出適宜于本人、本班、本校、本地區、本學科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新課程的實施都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