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傳統的體育課模式必須進行轉變、創新,以適應21世紀現代化教育培養人才的需要。學生要有健全的體格,也要有健全的人格,現行的體育課“三段式”模式必須進行適當的改革。
關鍵詞:體育課模式;傳統模式;創新
體育課教學模式是為了達到體育課的目的和任務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隨著教育的發展,體育課培養人才的目標不能僅僅限于增強體質、鍛煉身體,而更要注重心理的健全、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當今的教學模式限制了教學的手腳,產生了諸多的弊端,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利與弊
1.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質量、課堂規范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這種模式讓教師在操作中束縛了手腳,不考慮學生的愛好興趣、心理、能力等因素,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方向。
2.傳統的體育課模式不適合現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經濟文化繁榮背景下,條件優越的一代青少年。他們對新生事物易產生興趣,思維敏捷、活潑好動,愛上體育課,卻不愿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體育活動,更不愿在活動中受到約束,無吃苦耐勞精神,克服困難的品質弱,這些無疑給體育課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他們對體育課期望很大,他們期望自由、主動、能自我表現、有創新的意識,希望體育課不要壓制和更多的說教。因而能給學生一個主動、積極施展自己身手的空間,能給予同伴快來合作的機會,能給激發個人興趣愛好的體育項目,他們是多么渴望!可是傳統的體育課模式,抑制了教師的創造性,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育課的單調和乏味就在所難免了。
3.傳統的體育課不利于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和體育興趣、愛好、習慣的養成
體育能力是綜合能力,它是由個體的認知、技術、技能和判斷構成的一種身心素質的綜合體。這種素質在體育運動的實踐中不斷地提高、結果,又不斷地在體育實踐中體現出來。可以總結為這幾種:(1)身體鍛煉能力;(2)運動能力;(3)開拓創新能力;(4)組織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適應自然的能力。這六種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努力才能達到,被動強迫式的體育課模式難以實現。
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愛好是一種行為的外在表現,習慣是行為頻繁再現,進而形成自然的表現。因此,體育課中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是否能夠產生興趣,對體育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選用何種內容、何種組織方法引起學生的心理變化是不同的。應用固定的體育模式強調鍛煉身體,單純完成鍛煉指標,學生的參與是被動的,這樣體育興趣、愛好、習慣很難養成,體育的能力提高也難實現。
二、創新體育課模式
筆者在體育課結構模式方面應用了以下幾種思路。
A.(1)誘導引起好奇;(2)激發自信心;(3)學習技能;(4)鍛煉身體素質;(5)滿足活動愿望;(6)放松。
B.(1)引起興趣;(2)滿足活動愿望;(3)增強積極性;(4)掌握技能;(5)娛樂放松;(6)小結。
C.(1)身心參與;(2)促進身心發展;(3)應用技能有所突破;(4)娛樂游戲;(5)身心調節;(6)總結反饋。
以上把課的思路結構分成六個階段,打破傳統的“三部分”,在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同時,注重了學生的愛好、興趣培養,學生參與活動由被動變為主動,從消極到積極,這樣調動了學生熱情,也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師生產生了互動,教學氣氛轉向積極的方向。注重學生的心理因素、能力的發展,這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
三、比較分析體育課模式
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美、日體育課模式加以分析:
中、日、美大學公共體育課結構比較表
規格型模式以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較為合適,但不能充分地發展身體素質,培養體育能力、發展個性。自由型結構模式由于教師各行其是、不拘形式,難保證課的質量和目的任務的完成。我認為,體育課模式設計要受人體機能變化規律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教育學規律及學生心理活動變化規律,單以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來設計體育課模式結構都是片面的。
日本、美國現行體育課模式值得我們借鑒,應根據課的目的任務來靈活應用,不能用固定模式,要求我們體育教育者以教學對象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想一切辦法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可能地活躍課堂氣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所選的教材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機械地使用教材會失去教學的目的,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副作用。組織形式要考慮受教育者心理因素,盡量做到引導啟發,習慣的養成、興趣的培養、身心健康與體質提高要同步進行,不能偏廢。因此使用靈活型的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好,這樣就對體育教育者的教學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創新傳統體育課模式,改變了舊的培養人才思路,從增強體質出發,結合傳授的技能、技術貫徹道德教育,注重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內在規律,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興趣、愛好,切實實行了素質教育,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世顯.教學論新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
[2]吳志超.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翁惠根,施晉江.關于中、日、美大學公共體育課結構模式的比較研究.體育學刊,1996(04).
(作者單位 山西省呂梁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