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典故,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貫徹三維目標的目的。
關鍵詞:歷史典故;新課程;歷史教學
普通歷史高中課程標準指出:在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的同時,還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重視對歷史知識理解能力的訓練,重視對知識認知方法和觀念的培養,以此為最終形成歷史意識和歷史觀打下基礎。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從而為學生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外,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如今的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正如物理學家焦爾所說,教師不再是處于獨占講臺的靜態格局;不再是單一地向學生送去知識,而是主導學生拿來理論。因而現在的歷史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將學生變成真正的“活孩子”。
在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學生無法適應初中歷史作為會考科目在高中作為主課的轉變;二是教師無法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仍停留在傳統的“一言堂”。另外,每周兩三節的課時要求教師要完成相應的教學內容相當困
難。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成為當務之急。
學生普遍認為歷史課就是講講歷史故事,但是在理想與現實相違背的情況下,學生對歷史教學大失所望,對高中歷史課程缺乏興趣,另外也對強烈的記憶要求感到反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歷史典故,可使歷史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健全的人格品質,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切實貫徹新課程三維目標的
理念。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學習,我總結了幾個比較好的案例:在學習《百家爭鳴》這一課時,我在幻燈片中展示了老子在母親死后不難過的典故:“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后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看完材料提問學生這一典故說明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主張?因此,學生認真地揣摩老子話中的意思,并且得出答案“無為”“逍遙”。
在學習商鞅變法前。先通過“南門徙木”的歷史典故讓學生認識到商鞅執法如山、取信于民的品質,為之后學習變法的內容及成功的原因奠定基礎。學生也能體會到改革家遠見卓識的高貴品質,從而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
歷史典故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充滿好奇,產生探究的欲望,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在自然狀態中順利地遷移到教學中來,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的任務。現行文科類考試,對于高中生來說,最大的難題就是材料題。為了培養學生處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我在上課過程中加上一些教材中沒有但跟課本知識又聯系比較緊密的材料題,意在考查學生的知識面,進而促使學生自主閱讀,提高自身素養。
當然應用典故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典故本身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并且不能花時太多,同時要切合課文。例如,我在介紹新文化運動時,以《青年雜志》的封面人物本杰明·富蘭克林作為科學家發明了避雷針,作為政治家同杰斐遜一起起草了《獨立宣言》。通過富蘭克林的典故來說明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這一失敗的經歷告訴我,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在使用課外材料時要反復斟酌,使典故和教材達到完美的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思維。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方法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們可以通過探索、反思,讓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聶幼犁先生所言:“我們寧愿為它種上雖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當缺點的,但卻是生機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雖然十分完美,但實質上卻是‘舊藥新湯’的種子。”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巧妙地運用歷史課內外的典故與史料,使每一節歷史課都能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周傳林.讀典故 長智慧[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
[2]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梅汝莉.多元智能與教學策略[M].開明出版社,2003.
[4]安桂清.研究型課程探微[J].課程教材教法,2000(3).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