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有時會遇到出乎意料的動態生成,關鍵是教師要正確地把握和處理。新課程標準強凋,教學是師生之間一種特殊的交流活動,是同為主體的人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流。因此,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關鍵詞:化學;實驗;動態生成;處理
新授課《芳香烴及其同系物》,做苯與甲苯性質對比實驗,按照備課時的設計,準備好實驗藥品備用。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苯與酸性高錳酸鉀反應的現象,并由此引入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實驗掌握苯的同系物與苯在化學性質上的異同。我采用邊講邊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與實驗直接對話,讓他們通過實驗探究掌握相關知識。學生動手實驗后,展開交流:
(1)苯與苯的同系物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
(2)苯與苯的同系物與酸性高錳酸鉀反應的現象有何區別?
學生對這些問題有問有答,討論得還真熱烈。我不由暗暗自喜,看到了自主學習的一線曙光,傳統的堅冰已被打破。我由衷地贊揚道:“同學們觀察實驗現象很仔細。”“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我做的苯、甲苯與酸性高錳酸鉀反應的現象差不多,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都不褪色,這是為什么?”實驗室立刻安靜下來,大家的目光“唰”地向這異樣的聲音投去——邱明,班內有名的“后進生”,正帶著挑釁的目光看著我和大家。他見我沒有答復,立刻舉起手中的試管讓我們看,果然兩支試管都沒有褪色,這時也有幾個同學小聲附和:我們的現象跟他一樣,溶液也沒褪色。再到同學們中間走了一圈,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幾乎所有實驗組的兩溶液也都沒褪色!為什么?難道是學生實驗操作中有問題?于是我決定做一個演示實驗讓全體同學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同時也請邱明等同學思考一下自己在實驗操作中的不當之處。于是開始取試管添加試劑,做性質對比實驗——糟糕、兩支試管中溶液竟然也都沒有褪色!震蕩試管仍不見褪色,再做一遍現象仍然相同!我一下懵了,這個實驗現象應該很明顯的呀。再問學生,這時才有同學說:“其實我們也沒做出現象來,只不過書上說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我們才說現象不同的。”怎么辦?這個問題不能避而不談,更不能武斷地按照書本告訴學生實驗現象,這對學生形成尊重客觀事實、敢于懷疑、堅持真理和勇于反思等科學素養極為不利。對啊,我的眼前突然一亮,這不正是新課改所倡導的,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究者嗎?走出傳統模式,學出新意。于是我對同學們說:“我很想請大家幫助老師一起分析、尋找實驗失敗原因。”這時課堂氣氛又活躍起來:
“我認為,可能是反應的溫度有點低,反應速率慢造成的,我們可以加熱后再來觀察,可能實驗現象就有了。”
“我認為,可能是酸性高錳酸鉀過量造成的,因為苯的同系物量不足,過量部分的酸性高錳酸鉀仍然使溶液有顏色而沒有
褪色。”
“我認為……”
啊!這些原因分析得都有一定道理,是我在以前的教學中從來沒有注意到的問題。我趁熱打鐵,興奮地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分析得都很有道理,請你們根據分析,各實驗小組能否設計一套實驗方案,來驗證我們的假設。”
學生紛紛討論交流,準備實驗。十幾分鐘的時間很快過去了,有的小組還在不斷地改變實驗條件來驗證理論。這時研究增加高錳酸鉀溶液酸度的實驗小組突然驚喜地叫了起來:“老師,快來
看,我們組的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了,我們的實驗成功了!”隨后,我與其他同學一起重復做這個實驗,果然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了。
同學們的臉上也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悅。
氣氛熱烈的一節課就要結束了,我激動地說:“同學們!你們的實驗都做得非常成功,真是出乎老師的意料,特別值得肯定的是,你們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性質對比實驗,對實驗失敗的可能原因也進行了分析,設計出了新的實驗步驟,很富有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這是今后我們要繼續努力發揚的。”
看著他們臉上陽光般的笑容,我感受頗多,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新課程理念下學習方式給我們教學帶來的一線曙光,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老教材出新意”“常教常新”的真正含義。
新課程非常關注并提倡課堂動態生成,課堂上也確實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因素,這就需要教師憑借教學機智去藝術性地應對。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動態的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摒棄過多的預設與計劃、規范與機械,更多地凸顯課堂的真實豐富性、復雜多變性、不確定性和動態生成性。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的課堂,才能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