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有這樣的描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應讓“瑯瑯書聲潤語文”。
關鍵詞:美讀;傳達文氣;揣摩義理;誦讀結合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瑯瑯書聲潤語文”,而不是“朗朗書聲潤語文”,為什么呢?因為“瑯瑯”是金石相擊的象聲詞,瑯瑯書聲不僅有聲音的響亮清正,更有玉石般的清靈悅耳,給人美的享受。我想,語文教學中的朗讀就要有這樣的效果。甚至我認為,美讀是可以針對我們語文教學中的種種不良現(xiàn)象有較好的改進作用的。
實施素質(zhì)教育以來,我們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方式也發(fā)生了轉變,多媒體技術也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成績,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不良傾向
1.課堂中的滿堂問
現(xiàn)今倡導的啟發(fā)式教學法,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然而,很多語文教師其實并沒有真正理解啟發(fā)式的內(nèi)涵,他們片面地認為啟發(fā)式教學就是要多提問題,問題提得越多越具有啟發(fā)性。于是,“滿堂問”教學成為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流行式。“滿堂問”的教學活動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其實是教師問得太多,而學生主動發(fā)問的機會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意識根本得不到體現(xiàn)。教師教授的知識學生不感興趣,學生的疑難問題得不到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課堂上學生冷眼旁觀教師所表演的獨角戲。
2.舍本逐末,朗讀教學的缺失
朗讀教學,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然而,很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常常注重講解、賞析,忽視了朗讀教學。朗讀教學變得可有可無,即使有,形式往往也比較單一。這就使得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人本教育與情感教育的不足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傾向于向學生傳授豐富的知識,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學生淡漠親情,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缺乏奉獻精神,缺乏學習的動力,弄不清自己學習是為了什么。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
二、不良傾向的解決
那么,以上這些問題怎么用語文教學中的美讀教育來解決呢?
于永正在《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中說:“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標語),只要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即按照教語文的規(guī)律去做,誰都能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閱讀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與文學作品進行心靈對話、理解溝通的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課程標準目標的實現(xiàn)與語文閱讀教學的美讀是分不開的。
“美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倡導的一種讀書方法。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戲劇演員讀臺詞那個樣子。所讀的若是文言文,就同各地讀文言文的傳統(tǒng)讀法,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
新課標指出,教課文的目的,是學生與主體、與作者進行對話,必須通過美讀這條途徑。由此可見,美讀能達到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境界。遺憾的是,我們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語文朗讀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朗讀時間不充分,指導方法不得法,朗讀效果不佳。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美讀指導呢?我以為可以這樣:
1.理清結構,傳達文氣
《岳陽樓記》“若夫淫雨霏霏”和“至若春和景明”兩句,一寫陰,一寫晴,一寫悲,一寫喜,不必講,通過讀,學生就了解了層次,也了然了“對比”的方法。再接著讀下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很容易明白是深入一步“分—總”的關系。所以說并不僅僅是“分析”才能理清層次。讀,反復讀,也是更深入把握層次、理解結構的好方法。
其實,靜心想想,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就是通過反復默讀直至誦讀,才弄清課文層次的嗎?為什么我們到了課堂上,就不讓學生通過自己讀來理清層次,反而要讓學生聽教師“講”來理清層次呢?
教師在“命令”學生聽“講析”的時候,又忘了那個最樸素的道理:語文課是“讀書課”而非“聽書課”。
2.揣摩義理,抒展性情
有些語句,學生不容易明白,單靠講析可讓學生明白,但是,要切身體驗到某些詞句的深層含義,經(jīng)反復體味、揣讀才行。如《孔乙己》中“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大約”“的確”兩個矛盾詞,如果教師講析,會費不少口舌,而讓學生反復讀此句三遍,邊讀邊以孔乙己性格以及社會炎涼來體會、掂量、品味,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深得其中三味。不是讓學生產(chǎn)生依賴教師“講析”的思想,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讀中揣摩語義”的能力。
3.多讀多寫,誦讀結合
誦讀是指向內(nèi)心的,誦讀者通過誦讀,獲得的是內(nèi)心深處的、深度的、帶著濃烈自我情感色彩的體驗,是入心、入骨、入血脈的,而分析卻是浮在聽者的大腦皮層,不容易被消化,融入內(nèi)心。
誦讀(尤其背誦)實際等于把所有文字全部“吃入”自己的心中,是毫無遺漏地“吞咽”,等于對文本無限、多元地全面掌握。所以,古今中外,無數(shù)人都有“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體會;不同時間、不同年齡、不同地點,每讀一遍,都得出一層新意。
誦讀訴諸感性,分析訴諸理性,讓十幾歲的孩子于冷靜中積累語文,積淀語感,難乎易乎?不言自明。
誦讀多了,誦讀就成了師生的習慣,不但成了上語文課的習慣,也成了師生的生活習慣。
學生拿到一卷書、一篇文、一闋詩、一張報紙,甚至一個標語,都能或鏗鏘、或婉轉地讀將起來。自己出聲誦讀,才能摸到文字的體溫、文字的血脈、文字的靈性。即使上自讀課默讀,學生也會不自覺地搖頭晃腦,這表明,學生已經(jīng)觸摸著文字進入到了作者的心靈。
誦讀是語文教育根本之法、有效之法。只迷信分析,拋棄誦讀,是百年中國語文教育的最大憾事。
瑯瑯書聲,已別離中國語文課堂很多年了,應該回來了!
參考文獻:
官璐.美讀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的培養(yǎng).山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qū)厚德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