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欄跑在19世紀出現于英國,當時叫障礙跑,采用一般的柵欄做障礙物,起初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柵欄的游戲演變而來。最初的跨欄跑使用的欄架也是掩埋在地面上的木支架或柵欄,后來隨著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進步,才演變成現在的可移動式L型欄架。
跨欄跑是跨欄與跑結合的運動。跨欄跑的最大特點是在高速跑進中越過一定數量的障礙,因此,必須通過對運動員的平跑速度和專項技術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才能達到較高的運動水平。而在跨欄跑技術中,過欄技術和欄間節奏直接影響跨欄跑的成績。可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跨欄跑“概念”的認識方面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誤區,以為“跨欄”就是達到突破“障礙”之目的。所以,在學習跨欄跑技術時,不顧及動作結構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以至于學生在跨欄跑練習中常常出現跳欄、繞欄等現象。其實,這是多數學生在跨欄跑技術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初學者。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施教,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讓學生將跨欄跑技術與跳高技術相區別
大多數學生對跨欄跑運動不熟悉,但在此前,學生大都學習過跳高技術,因其都須從障礙(橫竿、欄板)上方經過,有共同點,對跨欄跑的概念理解方面往往容易產生一定的誤區。所以,要改變這一點,必須提高認識,不能把跨欄跑和跳高混為一談。因此,在實際教學和練習中,要引導學生注意糾正以下錯誤:
1.過欄時跳欄,認為高過欄板越多越好,越能展示自己的風采,引來同學們羨慕的目光。
2.擺動腿落地不積極,起跨腿過欄后前擺不夠,出現兩腳幾乎同時落地。造成的結果是:身體平衡不易控制,容易摔跤,且不易順利進入下一步幅的跑進。
3.不懂得過欄瞬間身體重心越靠近欄板越好,不能提高平跑速度,一味挑戰欄架高度,而不注意動作的合理性。
二、讓學生將跨欄跑技術與跳遠技術相區別
以為跨過欄架上空離欄板越高越好,而下欄落地越遠越好,易犯以下錯誤:
1.擺動腿屈膝前舉,不積極下壓,起跨腿后蹬不前收,不側展;好似跳遠的騰空步。
2.起跨腿不側展而以大腿高抬,提膝前舉來補償后蹬腿過欄的高度。
3.上、下身的配合不協調,擺臂與擺腿不協調。左腿前伸攻欄的時候,身體不是前傾、左轉,右手臂前伸,而是身體右轉,右手臂后擺,導致身體落地時易向左側摔跤。
三、讓學生將跨欄跑與跳皮筋或跨門檻相區別
因為,跳皮筋、跨門檻的高度相對較低,基本在人的膝蓋以下,因此,習慣性的動作前、后腿分別以膝蓋為矢狀軸向左、右兩側側展,配合以身體的側轉(左或右)而跨過皮筋、門檻。因此,學生在跨欄跑練習時,擺動腿不是屈膝前擺過欄,而是側繞過欄;起跨腿不是以髖關節為矢狀軸側展,而是以膝關節為矢狀軸側展過欄。
針對以上錯誤的出現,我們應進行必要的補救措施,具體做法如下:
1.過欄時,要盡可能低地擦著欄板過欄,減少身體重心上下起伏過大而消耗太多的體力,也減少因滯空時間過長而浪費更多的時間。
2.擺動腿積極下壓落地,起跨腿過欄后繼續前擺,向前邁出一步,為下一步的積極前伸做好過渡,使整個跑步過程順利、流暢地進行。
3.起跨腿以髖為軸,大腿側展,小腿應像折疊椅那樣向大腿折疊收縮,以減小提拉的半徑,提高擺腿的速度。
4.攻欄時,身體(上體)做好相應的協調配合工作,上體前傾,貼前腿,右手直臂前伸夠前腳,左臂屈肘后擺保平衡。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