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xiàn)象。
4.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xiàn)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xiàn)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成功的喜悅。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虛像的概念,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運用。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實驗分析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學用具】
教師演示:平面鏡,口徑相同的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多媒體設施及多媒體課件,激光演示器。
學生實驗:玻璃板1塊、2個相同的蠟燭、火柴、小平面鏡、實驗記錄紙1張,直尺1個,相同的夾子2個。
【前置性作業(yè)】
1.在家中:站在穿衣鏡前,前進、后退等變換各種姿勢,觀察自己鏡中的像。
2.在學校: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游戲,A當鏡子前的物體,B當鏡中的像,A擺出各種姿勢,B隨之變化,其他同學觀察并糾正B的姿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請同學們拿起桌上的平面鏡,觀察自己。
學生活動:拿起桌上的平面鏡,觀察鏡中的“自己”。
教師:在我們照鏡子的時候常能在鏡子里看到另外一個“自己”,雖然鏡子往往比自己的頭要小得多,但我們仍能看清自己的臉面。其實,鏡子里的這個“人”就是你的像。那么,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為了更好地研究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玩一個游戲。
二、進行新課
(一)進行游戲
在黑板的正中間畫一個豎直的大平面鏡符號,請一位同學A站在鏡前當物體,再請同學們選出另一位同學B當鏡中的像,站在鏡后。
教師:B同學站的位置對嗎?
學生根據(jù)B同學所站的位置進行評價。
教師:請A同學前進、后退、左移、右移,并擺出不同的姿勢,B同學隨之變化。
學生:觀察A、B同學的位置和姿勢,進行評價。
教師:在引導A、B同學進行游戲時,適時介紹像、物、像距、物距等概念。
游戲結束后,教師引導同學們進行猜想。
(二)進行猜想
教師:根據(jù)剛才的游戲,請同學們猜想,平面鏡中的像與物有什么關系,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1: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可能一樣。
學生:像距和物距可能相等。
教師:請仔細觀察A、B同學和平面鏡,同學們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2:A、B同學關于平面鏡好像是對稱的。
教師將學生的猜想逐一板書在黑板上。
(三)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
1.組裝實驗儀器
教師:(逐一介紹實驗儀器)請各小組組裝好自己的實驗儀器。(將實驗記錄紙平鋪在水平桌面上,并將玻璃板豎直立在記錄紙上畫平面鏡符號的位置上)
學生:小組長帶領各成員將各實驗儀器組裝擺好。四個大組組長檢查各小組的組裝情況,并及時給予糾正。
2.學會觀察像和找到像的位置
教師:請學生將一支蠟燭放在玻璃板前方并點燃,請學生觀察鏡中的像,并用手伸到鏡后去抓像。
學生:點燃蠟燭,觀察像并用手去抓像。
教師:(問學生)能抓到像嗎?
學生:抓不到。
教師:這是因為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教師:虛像只能看得見,卻摸不著,虛像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如何在紙上記錄“像”的位置呢?
學生討論。
教師:請一位同學說明方法。
學生:取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透過玻璃,使之與鏡后的像完全重合,放好,再用筆在記錄紙上畫出鏡后蠟燭的位置,即記錄了“像”的位置。
教師:非常棒!這位同學運用了“等效代替”的思想完美地解決了問題!能想出這個辦法的同學極具創(chuàng)新思維,很有科學家的潛質!
3.分組實驗并分析論證
教師:請各小組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各個猜想是否成立。
學生: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同時完成分析和論證過程。(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與評估
(1)實驗交流
教師:請各小組上講臺匯報實驗過程和結論。匯報時請同時展示你們的實驗記錄紙。
小組1:我們小組驗證了“像物是否等大”這個猜想。我們把蠟燭A放在鏡前點燃,然后將未點燃的蠟燭B放在鏡后,發(fā)現(xiàn)蠟燭B總是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因為A和B完全相同,所以A的像與A本身大小相同,改變蠟燭A的位置,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那就是像的大小總是和物體的大小相同。
小組2:我們小組驗證了“像物是否等距”這個猜想。我們將蠟燭A依次放在了三個不同的位置,并分別記錄了對應的像和物的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發(fā)現(xiàn)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總是相等的。
小組3:我們小組驗證了“像和物是否關于平面鏡對稱”這個猜想。我們將蠟燭放在不同的3個位置,并分別記錄了三次對應的像的位置,然后我們沿著平面鏡所在的線將記錄紙對折,發(fā)現(xiàn)蠟燭三次的像和物都能對應重合。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可知,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總是關于平面鏡對稱的。
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與物體大小相同;(2)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3)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
(2)誤差分析
教師:匯報交流的這幾組同學實驗非常成功,可是下面也有一些同學實驗現(xiàn)象卻沒有這么明顯,是哪些原因導致我們實驗不成功呢?
學生1:實驗時記錄位置不準確。
學生2:平面鏡沒有豎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學生3:蠟燭底部不平整。
……
教師:結合學生所說再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誤差分析。
(3)討論交流
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鏡?為什么要準備兩支完全一樣的蠟燭?可不可以用兩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蠟燭?實驗時為什么還要用到實驗記錄紙?為什么要垂直于水平面放置玻璃板?如何放置兩支蠟燭(誰前誰后)?為什么要更換物體的位置做重復實驗?
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評議補充。
(四)平面鏡成像原理
1.利用平面鏡和激光演示器演示實驗: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觀察平面鏡反射光線的情況。
2.利用多媒體課件分析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3.教師讓學生解釋平面鏡成虛像的原因。師生共同評議補充。
(五)平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列舉平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師播放視頻:《平面鏡的發(fā)展史》。
師生共同總結平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1)利用平面鏡成像;(2)利用平面鏡改變光路。
(六)閱讀提高
讓學生按小組閱讀討論課本中的“科學世界”,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對光的作用及其應用,進一步理解“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同時,教師利用激光演示器向學生演示基本的實驗現(xiàn)象:凹面鏡使平行光會聚,凸面鏡使平行光發(fā)散,加深學生對幾種鏡的作用及光的傳播特點的理解。當然,凸面鏡和凹面鏡也能成像,其特點與平面鏡成像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讓學生課后自行探究。
三、課堂小結
教師:請同學們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可以從知識上進行總結,也可以從學習方法上進行總結。
學生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知道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等大”“等距”“對稱”“虛像”。
學生2:這節(jié)課我們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了實驗,探究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學生3:我們在驗證“像物等大”這個特點時用到了“等效代替”的思想。
學生4:我們用“對折重合”的方法認識到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使我認識到數(shù)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物理。
……
四、鞏固練習
1.課本“動手動腦學物理”1、5
2.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于 ,玻璃板的厚度是越厚越好還是越薄越好?
(2)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還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B。對蠟燭A和蠟燭B的要求是 ,這是為了 。
(3)在尋找蠟燭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該在蠟燭 (填A或B)一側觀察,實驗中某小組的同學無論怎樣調節(jié)玻璃板后面的蠟燭,都不能與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重合,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
(4)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用一棋子代替點燃的蠟燭進行實驗時,卻因看不清棋子的像而束手無策。你能幫他們想個辦法看清棋子的像嗎?
五、課余作業(yè)
1.課本“動手動腦學物理”3、4
2.作有關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有益應用和不當應用的調查
六、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實驗儀器中有一對夾子,把它們夾在玻璃板的下方兩角處,可以很好地將玻璃板豎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豎直且穩(wěn)當。
實驗記錄紙上事先畫好平面鏡所在的位置,并平行于平面鏡前后等間隔地畫一些刻度線,有利于學生驗證實驗結論。
現(xiàn)在全國都在提倡生本教育,大部分教師都在摸索前置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本堂課就在嘗試著踐行這種理念,實驗效果很好。
前置性作業(yè)的設置很有特點,課前游戲加課堂游戲,從個人、小組到全班,不但有層次地引導著學生在游戲中“從生活走向物理”,而且不留痕跡地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想,為整節(jié)課順利進行作了完美的鋪墊。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市第一中學)